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励志 > 读书励志

卡夫卡的《城堡》

卡夫卡的《城堡》



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一位伟大而又极富争议性的作家,一搁擅长改编文学作品的导演Michael Haneke(之前曾改编过《钢琴教师》),把卡夫卡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匪夷所思、他的神经质、他的敏感、他的尖锐,把这么多复杂抽象的感受凝固成历练真实的镜头,未必就能带出原著的精髓。可以说早在面世之前,《城堡》(Das Schloss)就已承受了太多的注视与期待。

阅读卡夫卡,是在大学的时代,通过他文字传递出来的情感总让人既如饥似渴的贪婪,又胆战心惊的恐惧,他近似魔幻主义的笔触欠缺了华丽的色彩,多了几分阴冷的疏离,这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要转换成电影语言,难度不亚于驾驭一头野性难驯的猛兽。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一直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即使《布拉格之恋》、《心外幽情》、《神秘之河》这些公认的佳作,也难及原著带来的震撼及迷人。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和《东尼泷谷》里的市川昆一样,Michael Haneke采用了旁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叙述的方式补充镜头下过于晦涩的人物心理和场景间的承转,略为淡化了影片节奏的缓慢枯燥和主题上的枯燥。

影片讲述主人公K来到城堡领地的一个村庄,企图进入城堡。他用尽一切手段:冒充土地测量员,勾引城堡官员的情妇,找村长,给学校当校工等等,结果就是无法进入这座神秘的城堡。电影里的人物充满强烈的“卡夫卡”式的符号象征:莫名其妙、神经兮兮、缺乏安全感、与真实脱轨的虚幻感。影片过于阴暗的色调很好衬托出卡夫卡作品中惯有的孤独感与阴冷感,再加上喋喋不休的对白,可以说Michael Haneke在用镜头阐释原著文字上已经相当成功,就连结尾也忠于原著以字幕来暗示影片没有写完的结局,不过这样做让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变得异常怪异,像是没头没尾、未拍摄完成待剪接的片花,破坏了整体性与连贯性,在经历两个小时枯燥、思维混淆的折磨后,最后只能看到一部“残缺不全”的作品,实在无趣的很,或许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根本不应该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上可以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但撇开Michael Haneke刻意营造的卡夫卡风格,在单纯的影画世界里面对同样残缺不全的人物塑造,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有失望。
标签:卡夫卡 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