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教师文案

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

  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

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

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一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倍的认识》其设计是从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入手,“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二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在解读集合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跳绳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因此在比较“8+9-3”和“5+6+3”中的“+3”和“-3”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并对这个图形作了重点解读:如:你认为红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蓝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这绿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那黄色中的5个人表示的是什么?这蓝色中的6个人表示的是什么?“杨明、刘洪、李芳”这3个人表示的是什么?从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图意,知道了韦恩图丰富的内涵。并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课教师自我反思总结三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作为新手的我自接到此次磨课执教任务那天开始到现在,心情一直没能平静。首先是感觉自己没有能力胜任,毕竟自己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其次是为能得到这次锻炼机会而感到非常荣幸。接到任务后首先感到迷茫:一是课题的选择,二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后来在组长的帮助下确定了执教课题和教学目标。我选择的是二年级《我是什么》这一课,开始我先看了有关教参上这一课的设计,还上网搜索了这一课是否有其他好的参考。可是网上可查找的较好的资料甚少。如果按教参上的教案设计去上这一课,又缺乏新意,何况这是对远程研修后的一次汇报课,得有自己的突破才行。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实践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11个生字,会写3个字。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本堂课特点:

1、上课开始,我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此节课教学,识字、写字、朗读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识记生字。比如:碰,学生说:一块石头砸到了“亚”的头上起了两个包就是“碰”。稼:“禾”找到家了就是“稼”。灾:家着火了就是“灾”。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写字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说“冲、池、黑”三个字写时需要提醒其他同学哪些地方,然后范写,最后学生描红。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内接读,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举手学生齐读、挑战读等形式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同形态。

本堂课的不足:

1、说识字方法环节和朗读环节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教学环节欠紧凑,所以拖堂了。

2、时间上前松后紧,有几张张幻灯片没能展示.

3、个别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学生这节课回答问题不积极。

分析原因:

1、备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好。

2、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3、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有些学生紧张

作为这次磨课的执教者,我收获颇多,原来要准备一堂令人满意的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所教学科并不是自己的专业,加上今年包班,能静下心来好好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期间同组老师们给了我许多帮助,还是集体的力量大,感谢这个集体让我在专业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在这里特别感谢赵老师对我的帮助!

总的来说,我很幸运,这一次的提炼可能相当于别人几年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抓准教学目标,课堂中的核心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一切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正在教学的路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