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教师文案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7篇

通过写教案能培养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为了对课堂时间做好规划,我们一定要提前将教案写好,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非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珍妮哪朵花用的最有意义,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明白该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怎样更好的为人们做贡献,帮助别人。

重点关键

1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中心。

2引导学生理解七色花中哪一朵用得最有价值。

课时划分

一课时

预习作业

读懂课文,找找珍妮得七色花各是怎么用掉得?如果你也有一朵你会怎么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七色花吗?

生;没有

2你们猜猜七色花在你得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样的,它又为珍妮带来了什么/

4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批注,在不懂的地方记号。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

3着重指导以下生字。

招牌,舔,陌生,合拢,羡慕,小心翼翼。

4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七色花的什么事?

5找找看珍妮用七色花实现了哪些心愿?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生自由讨论完成,畅所欲言。

生自由发言。

7大家都说得真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把你认为珍妮做得不对的或者你十分欣赏珍妮的地方都拿来说一说,并讨论一下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8同桌讨论,交流。

9指名发言,说说如果你有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10说的真棒,那你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总结

大家刚才都说得真棒,说到老师心坎里去了,如果我也有一朵七色花,我一定把它让给最需要得人,和你们大家一样当一名有利于人们得人,为人民做一点贡献。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 凡卡“反复的哀求”的书信语言特点及“三次叹气”的反复作用,体会凡卡写信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运用反复的写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凡卡》这篇文章你们了解到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偷偷地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的情景。)

1.从这些内容来看,凡卡的生活是怎样的?(悲惨、痛苦、可怜。)

2.课文是怎样把凡卡悲惨的生活写出来的呢?(插叙两部分内容,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3. 凡卡在回忆爷爷守夜和砍圣诞树时,心情是怎样的?(快乐、幸福)回忆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虽然苦,但是,有欢乐,有人疼爱、有友情)。他感受到的快乐幸福是同——现实相比而言的。

4.还有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呢?(书信里凡卡的直接叙述:挨打、挨饿、睡不着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5.这节课,我们将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凡卡生活写的这样悲惨的。

二.体会“啰嗦的哀求”与“三次叹气”。

1.快速找一找,凡卡直接写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2.出示课件:

3. 师:我们反复地听到了“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听到“带我离开这儿吧”,又出现了多次,读起来有些啰嗦。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

(大屏幕出示——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4.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老师替凡卡写了一封不啰嗦的信,大家看看这样写好不好?

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痛苦,不仅没学到做鞋的本领,还经常被老板、老板娘打骂,伙计们也捉弄我。每天都吃不饱饭,晚上睡在过道里,还要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爷爷,您接我回去吧。我会替您搓烟叶,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的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亲爱的爷爷,希望您能早日接我回家。

您的孙子 伊凡·茹科夫

6.思考:是作者写的好,还是老师写的好?老师写的不罗嗦了,为什么不好?

预设1:文章体现不出凡卡的生活悲惨了,因为细节描写没有了。

预设2.没有反复的哀求就体现不出凡卡回到乡下的急切心情,也就体现不出凡卡的悲惨遭遇了。

此时,当你再读这几句话的时候,你还觉得啰嗦吗?为什么又不罗嗦了?(不罗嗦,因为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太痛苦了。)这就是反复的作用。

板书:情到深处才反复。(将“反复“两个字突出写大)

7.指导学生入境朗读课件上的五句话。

当年仅九岁的小凡卡遭受着老板和老板娘一次又一次毒打时,凡卡哀求着爷爷——指名读第一句。

正在长身体的凡卡每天只能吃一点儿面包喝一些稀饭时,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二句。

不论是蚊虫叮咬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都只能睡在过道里的凡卡痛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三句。

回忆着乡下虽清苦但却美好的生活,而现在却连狗都不如,凡卡痛苦地呼喊——指名读第四句。

学徒工却学不到做鞋的本领,生活丝毫没有指望的凡卡发出了绝望的呼喊——指名读第五句。

师:让我们带着对凡卡那饱含血泪的哀求的感情,再齐读这五句话。

8.是不是我们写别人也可以这样反复呢?比如说爸爸妈妈、老师等?

情境创设:假如你就是个和凡卡一样大小的孩子,喜欢一件非常漂亮但价格比较昂贵的玩具,妈妈不给你买,你会怎样求妈妈?(好妈妈,给我买吧!我的好妈妈,您要是给我买了我什么都听您的。)妈妈要想买衣服,求爸爸同意可以这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只有小孩子才有这样的语言。)

出示课件:总结写文章,要符合人物的语言特点。

要想增强文章的语气或使感情更加强烈,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9.文中还有同样的反复写法,大家能找到吗?(指导找到三次“叹气”)

(1)研究每次叹气的原因: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凡卡的心情极度恐惧不安;第二次,从对自己认为快乐美好好的乡下生活回忆中回到现实的叹气,感慨自己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处于极度的悲伤中;第三次,从叙述到回忆后,凡卡对自己生活的悲惨感到伤心。)

(2)、凡卡为什么会“反复叹气”?为什么从写信前一直到写完信还是在叹气?

现实生活,连一口气都不能让凡卡顺畅的呼吸——他的心情总是在极度恐惧、不安,极度郁闷。

三.总结写作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凡卡“反复的哀求”和“三次叹气”体会了反复在文中的作用,所以要想将文章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以前的课文里也是经常出现的。

课件出示: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让学生说说反复在这里的作用。

五.小练笔。

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与母校分别了,请你用反复的句式与母校告别吧。

指名练习说一说。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校庆的时候吗?当你们毕业后,也来参加母校的校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岁,母校》这篇现代叙事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自由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作业设计: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板书设计:

万岁,母校

对母校的赞美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会读书吗?平时你是怎样读书的?大家来交流一下。

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很有道理,其实古人有许多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读书千启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读书方法。

板题:熟读精思

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两遍。

2、出示简要提示

?熟读精思》是宋代的朱熹写的简介朱熹

3、释题:

通过读课题,你认为朱熹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是什么?(熟读精思)

熟读的意思是什么?

精思的意思是什么?

4、那怎样才能做到熟读精思呢?课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请看认知与探究。

知识性问题(就是要求做到“熟读”)

探究性问题(就是要求做到“精思”)

5、学生自学

6、检查验收

看同学们深得朱子的真传,读的很热烈,那是不是达到熟的程度了,我来考考同学们。

①请读准这些字音

②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谁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③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课文读得熟。

二、合作互动

第一道难关已被我们攻破,熟读已经完成,下一个山头是精思,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下面请组长带领自己的团队,齐心协力攻克探究性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师指导

精思精思,不仅要思而且还要精,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看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到底哪个小组思得精思得深,我们拭目以待,以这五个句子为试金石,看哪个小组抢答的.次数多,说得准。

3、小组汇报①

4、小组汇报问题②

学生汇报师板书:

准备:整顿几案正身体

熟读精思熟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精思:心到、眼到、口到

三、导学归纳:

生归纳: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哪?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归纳:读书的方法是做好准备,熟读精思,如果我们把这种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融会贯通,熟读成诵

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学得很好,方法讲的头头是道,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老师想眼见为实,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咱们设立了一个读书

擂台赛,同学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延伸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

4、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5、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1、有关春天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目,知作者并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3、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蒌蒿(1、óuhāo)河豚(tún)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想象的)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出问题。

诗意:竹林外开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和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

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3、全体朗读诗歌

4、这画上,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5、诗人,画家为什么要写、画这些景物?

六、欣赏“正是河豚欲上时”

1、“正是河豚欲上时”哪一个字写出河豚具有怎样的心情?

生答:“欲”字写出了河豚急切的心情。

2、讲讲要上来的想到什么?知道什么?想干什么?

3、这么美的诗,请问诗中哪句是想象的?

4、这么美的春天在哪里?

(在惠崇和尚的画里,在苏轼先生的诗里,这就是绘画与诗歌的魅力)

5、放手学生自由讲诗、画画。

七、背诵诗歌

八、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这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表明春天即将来临。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