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教师文案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8篇

优秀的读后感是要有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的,把获得的感受记录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了,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8篇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1

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通读了肖川博士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全书共分为九编:《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真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2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3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4

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孩子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教师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5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教育之感悟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教育之职责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之远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离教育名师有多远?"我无法计算出来。肖川教授的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引经据典,精妙绝伦的语言典范,让我赞叹!我也许不能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有名师的理想和信念,朝着名师的高度奋进,直到永远。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7

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篇8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习,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标签:读后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