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5篇 "不断进步的教学设计"

本文介绍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通过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授课灵感和方法。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5篇

第1篇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第一册语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由两段文章三次对话和两幅图组成。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采用“一读、二演、三练”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时读音要正确。不错读,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重点读准生字字音。对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训练领悟自然停顿的一般现律,如理解词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细读,理解意思。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细致的有重点的朗读训练,以更好地理解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顺利通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目的。课文的两幅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体会重要词句的有效工具。教学时,可先指导看图,思考:图上画着谁与谁,它们在干什么?然后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理解词语,提出来讨论解决。

第三步:品读,体验情感,可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恰当的语调,缓急的语速,轻重的语音。边读边想象。他们在说话时,小燕子既懂礼貌,又兴奋惊讶神态,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不同喜悦之情。

在学生能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同来,即让学生自己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戴上头饰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明白事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定会不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学生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可分两步进行:(一)课文内容的再现。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两段对话内容,分小组自由练习,然后选最好的一对,戴上头饰,在前台表演,要让这些表演者演出课文中已写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演出课文中没写出的内容,如开始,小燕子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看了一次又一次后又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去感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感。(二)课文内容的扩展。在表演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仿照课文对话的形式,想象燕子妈妈再次让小燕子去观察,还会发现冬瓜与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如通过观察触摸,还会发现“冬瓜硬、茄子软,”“冬瓜重,茄子轻,”“冬瓜长在藤上,茄子长在枝上,”“冬瓜的花儿黄,茄子的花儿紫。”“冬瓜里面有白籽,茄子没有籽。”通过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认识和体验的升华。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5篇

第2篇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名字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请同学们翻书,看谁先找到。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专心听故事看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

师:喜欢这个故事吧,你们能不能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师:好!大家互相帮助,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解决。同时,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学生读书积极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大多数学生读过两遍后,教师叫停,总结表扬学生读书认真、仔细。)

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两段课文。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用手指着字,读到哪儿,指到哪儿。

学生开始读,遇到读不顺的地方,教师学生一起帮忙,顺利读完。

师:大家一起读课文好吗?已经会读的同学,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来读,还不太会读的同学,只要用手指着,把每个字读对就可以了。

学生一起读,出现困难,让学生把这一句连读两遍,课文读完后,教师再小结,表扬学生学习认真、仔细。

师:再自己读读课文,读熟的同学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读得还不熟的同学,只要能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读书中。)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认真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板书‘认真’两字。及时总结每个学生的发言,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课文中的词语不知道大家认得怎么样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可以读读试试。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齐读,然后了几组同学“开火车读”,其他的学生跟读。

师:大多数同学能认出这些词语。那么,把课文中的字拿出来,你能读出来吗?

请小组长帮助老师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认字的情况。小组长用每个同学的生字卡片来检查认字情况。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然后我们来汇报各小组的检查情况。

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贪玩的学生投入学习。各组检查完后,各小组组长汇报坚持检查情况,包括汇报他自己的认字情况。教师肯定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

教师继续巡回检查,了解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

能不能帮助你们组中那些还不会读的同学把这些字都读会?怎么教?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中有哪些同学进步了。

教师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师: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好吗?

老师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读,三五七段男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同桌分段读好吗?男生读一三五七单数段,女生读二四六八双数段。读完以后,说说谁读得好。

学生开始练读,读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同学读得哪些地方好,学生积极说出同学朗读的长处。

(认完生字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再次尽情朗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知道小燕子认真观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同。我们也把自己准备好的西红柿和黄瓜拿出来看看,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说明大家确实认真读书了,能把书读明白。以后希望你们做事情也能像小燕子一样认真。

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

这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上完以后,反思一下,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美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在最后一个摸黄瓜和西红柿的环节,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认真”二字。在进行识字游戏这一环节中学生互教互学,对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了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熏陶,师生感情融洽。

不足之处在于:朗读的办法由教师决定,这又限制了学生的喜好。

改进措施:朗读的方法应当继续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读书的方法,这样会更加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朗读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3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横钩”和新偏旁“王”。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通过读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难点)

1、出示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齐读。强调“次”是平舌音,两点水旁。

三、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适当指导与组织,其他同学评价

2、b同学介绍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生字,“词、什、得、仔、现”。

5、同学们评价:“我喜欢a同学读的,他声音响亮,我送给他五颗星”。“我喜欢d同学读的,他很投入,我给他五颗星”。

6、师评价:每个同学都有进步,而且我发现你们回答问题时声音都比以前大了。

2、双响炮读。(即同桌齐读,无注音,读字并组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燕子飞出去几次?每一次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

2、交流读书所得。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处是不同阶段的挂图。引导观察不同特征。(如:大小、颜色、表皮)

谈话:你是从课文的哪几段知道这些特点的,找出来读一读。

1、指导个别朗读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对话。随机指导;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语速较慢,读疑问句“有什么不一样?”时语调要上扬。“你说的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几句,要读出赞扬的语气。朗读小燕子的话时语素稍快,表现出它兴奋的心情。

3、请一二组当燕子妈妈,三四组当小燕子,教师旁白,朗读二、三、四自然段。

1、(出示实物:冬瓜和茄子)小朋友们,老师把冬瓜宝宝和茄子宝宝请到我们身边来了,大家可以上来闻一闻、摸一摸,也可以看着课文插图,讨论一下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

1、认真观察范字。提醒“回、片、皮”书写的注意。

2、鼓励学生找写字伙伴进行书写竞赛。自己先写一格,然后与写字伙伴交换书本,在双方的田字格里书写,完成后两人一起评价,在写得好的字下面画个小圆圈。看谁得到的圆圈多谁就获得老师的一面小红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动画激趣:大屏幕放映《秋天的菜园》(配上乐曲《小燕子》

导入:是啊,秋天的菜园多美呀!菜园的外边有一座房子,可爱的小燕子和妈妈就住在这屋檐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演示利用课文插图制作的动画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动画。

过渡:这个有趣的故事名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出示课题

⑵ 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⑶ 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⑴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⑵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次、再、仔”是平舌音,“什”是翘舌音、前鼻音,“样、兴”"是后鼻音,“么、得”读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王字旁”。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第4篇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汉字。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认识汉字,接着渗透,最后再强化。

巧妙地设计板书,是实现渗透性识字的有效途径。如教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要求会认的字有:“次、瓜、燕、样、得、仔、细、兴、紫、细、柄”。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时,先独立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汇报交流,交流通过读课文自己知道了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有的说:“读了课文我明白了,菜园里有冬瓜和茄子,它们都挂在枝上。”有的说:“我知道了,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里看冬瓜和茄子是否一样。小燕子第一次去看,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去看,发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三次去看,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有的学生说: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下面的板书:妈妈为什么笑了?

今天进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这篇课文共220个字,是第一册教材中较长的课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将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整体有效地处理教材,长文短教,使学生学得有趣呢?其中有一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个故事再讲一次,接着使用了简笔素描画,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再让学生们去读课文,也用手中的画笔去勾勒、去比较体味一次次的不同。

本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想象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钟屋小学 郑桂花】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理解文中的词句,才能读懂文章内容。每天文章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词句,难理解的词句和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词句,这些词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呢?我的做法是: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及实物观察,帮助学生建立起词和句的概念,同时以多种方法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课文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地表示着课文中词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插图理解词义。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燕子妈妈要小燕子三次去看冬瓜,第一次说:“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第二次说:“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第三次说:“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它们还有什么一样?”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仔细”是什么意思呀!这时我给学生投影一幅冬瓜图片,要学生按从远到近观察图画,并且盯着一处认真看,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讲所看到的,对冬瓜表皮上像针状的白白的细毛学生都讲到了,这时我告诉学生这就叫看得仔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词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文中有好多词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现象,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词,就要到现实生活中观察这些现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和周围的景物,在学习“乌云密布”时,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义。

在讲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时,由于课文较长我采用了知识迁移法进行教学,在讲读课文第二段时,我先请学生齐读第二段。读后提问: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里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答案,纷纷争着要回答问题。我说:“第三段是否和第二段一样,先听听同学朗读第三段就知道了”。跟着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听完那两个同学读完后,学生们能说出正确的答案,从而课文的讲解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可以轻松地讲完第四段,还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低年级孩子的口语训练是个关键,如果低年级教师不认真搞好口语训练,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针对我们班学生刚入学、年龄小这一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对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口语训练。

在要求学生朗读前,我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去把握人物语言的个性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力争使朗读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服务。如:在上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我指导孩子们在朗读中应将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语气区分开来。小燕子的声音是稚嫩的、天真的,语速比较快:而燕子的妈妈的语气则是亲切的、温和的,语速比较慢。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强竞争的挑战,教育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思维同样要创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电化教学正是为培养创新型价值规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它能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内客,以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例如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片菜地,菜地里都有什么蔬菜,找到其中两种蔬菜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会随着老师的问题走进菜园,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时飞来了两只小燕子,燕子妈妈给小燕子出了一道问题:冬瓜和南瓜有什么不同?学生边读课文边观察,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抓住小燕子三次飞往菜园里观察,三次得到不同的信息,层层递进,同时多媒体呈现图片,使学生看了融声音与图象于一体的画面后作出积极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蔬菜长得相似,你是怎样知道的?"但最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事要善于细心观察,爱动脑,同时发散自己的思维,创新自己的思维。

借助插图,表演“说”。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燕子妈妈、小燕子、冬瓜和茄子的头饰,四人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燕子妈妈的温柔、耐心,小燕子的高兴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不但复现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交际、合作的过程。

课文空白处练说话:有些课文在叙述和描写中会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语言智能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中,燕子妈妈先后三次让小燕子去看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当读到这儿时,我问学生: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眨了眨小眼睛说:小燕子为什么到第三次才发现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呢?小燕子是怎样认真看的呢?接着同学们把自己扮成小燕子,一边表演,一边说:小燕子飞呀飞,停在冬瓜身上,低下头仔细看,呀,又绿又大的冬瓜皮上,还有细毛呢;小燕子飞呀飞,飞到茄子地里,停下来左看又看,呀!紫色的茄子像大灯泡,柄上还有尖尖的小刺呢。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更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互动中关注感性和悟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感悟过程,是对文字符号及其思想内容、组织方法的感知和领悟的过程。互动教学是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动、学生动、师生互动,学生动是互动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是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例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在认“再”字时,教师让学生对“再”字的读音和字形进行一番认识,然后用“在”与“再”字形和字义两方面比较,让学生深入感受,全面感知。 “再”字的信息量,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加强对“再”字的认识。因此,互动教学中,教师的动应是新观念下的教育智慧的应用,应是让学生拥有时间能沉浸感受要学的内容,而学生的动正是在不断加因感性层面的基础,让发展更扎实更全面。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基础上,那是不完整的。学生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培养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的悟性是最重要,独特的悟性才使他们拥有了学习主动权,使知识更富生气。在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如想一想,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教师的动在与不断寻找学生悟性的最佳切入口,让悟性的律动不息,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想象思维之中,有的同学真正悟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有哪些进步,有的同学悟出了为什么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不断地领悟,学生的悟性也与小燕子一样也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是立体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以上探讨只是一孔之见,相信坚持不懈的试验必会带来更多更丰的惊喜。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如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小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冬瓜:地上、大、绿、皮上有细毛;茄子:枝上、小、紫、柄上有小刺。如果单凭口讲,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三次逐步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通过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一次比一次细致的变化,就很明显的分辩出茄子和冬瓜的区别。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第5篇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出问题,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我教学中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因性,放飞学生的天性。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公开课。从选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做头饰,到三番五次的试教,我都认为自己的课万无一失,一定会按预定的教学环节进行。但在正式讲课时,这些“计划”却被一系列的“意外”搅乱了。不过也正是这些“意外”,使我抓住了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面,就是令我难忘的经历。

课堂上,学生在读完几遍课文之后,经过充分讨论,交流了他们学到的知识。我暗自惊喜:“开门红,我节课没问题了。”再看看听课的老师个个喜笑颜开,我更加高兴。正在得意之际,我班的“智多星”王凯举手了。我想:还会有什么问题呢?让不让他问?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况且,针对课文提问又是一种提高阅读效果的最佳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吗?我犹豫一下后,笑着说:“王凯你有什么问题?”他问道:“老师,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去三次菜园才高兴地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论,解决了他的问题后,学生们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燕子妈妈不怕小燕子累吗?”“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语文课就要成为自然课、思品课等综合课了,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看,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面对学生因自己会提问而欣喜的笑脸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问题,我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思路也特别开阔,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

李芳说:“我觉得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她的答案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我想,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性,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我因此而讽刺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在声声讽刺中消失。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是相信、尊重他们的,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我微笑地告诉学生:“我认为李芳的想法很特别,请她谈谈原因好吗?”学生因我的宽容也同声说:“好!”李芳说:“我妈妈很爱我,可她不像燕子妈妈那样,让我干这干那,所以我认为她不爱小燕子。”我顿时明白了,六七岁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呵护着一个孩子,难怪孩子会这样讲。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同学们既然你们都觉得燕子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那你们能谈谈你们的爸妈平时是怎么爱你们的吗?”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了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体会到父母很辛苦,认为父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这节课上完了,但它引发出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平时,每节课教师是主人,有时学生思绪稍有张驰,马上被我们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表面是想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但每次涉及质疑问难,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设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自由学习,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应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质疑问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激发求知欲望,使教学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之一。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很多教师对于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在那节课中,直接批评那位学生,那样,学生就不会那么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了,当然更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面对这一新要求,许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孕育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这种新理念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