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2篇 “于漪的教育之路:探索、启发、改变”

漪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她的学习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众多学子的榜样和引领者。漪的学习感想,不仅启迪了我们的思维,更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的动力与勇气。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2篇 “于漪的教育之路:探索、启发、改变”

第1篇

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王伟1985年初中毕业,作为于漪语文课上成绩“中不溜儿”的学生,他深深感激老师,认为她的教导对自己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功不可没。

王伟回忆,于老师的语文课丰富多彩。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班里组织“练口”——课前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然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并给出分数。当时,身材矮小的王伟第一个上台,根据题目“一件有趣的事”讲了他在马戏团看猴子爬杆儿的故事。同学们纷纷起哄,把他批评得一无是处。但于老师表扬他说,你的演讲声音洪亮,而且是第一个走上讲台的,给你80分。王伟觉得,自己走上教师岗位后,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开课和讲座,都不会太紧张,都源于那一次的鼓励。

于漪还拿出自己特级教师的津贴,给同学们购买喜欢的书,建起班级图书馆。她安排学生独立编报纸,还找来过去的学生,如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作曲家朱践耳等给学生讲课,并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开阔眼界。“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这一切都是于老师教给我的。”王伟说。

王伟觉得,于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最宝贵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真挚”。于漪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最好能难住老师”。于漪的公开课都是没有预演的。有一次,一名女生在《变色龙》公开课上指出老师的板书“没有波澜,不能体现文章内容”,于漪就让女生上前修改,改完后,听众鼓起掌来。

于漪的孙女黄音告诉记者,踏实、严谨是奶奶一贯的作风,她会将一堂课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然后再转换成口头语,虽费时费力,却一丝不苟。

于漪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坚持了几十年。于漪的弟子、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的谭轶斌介绍,上世纪80年代,于漪就提出“既教文又育人”的语文教育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割裂的两个侧面”,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1世纪以来,于漪又参与“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整体规划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等上海市多个重大课题研究,提出了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

谭轶斌说,于漪老师既教文又育人的思想充满了时代性、前瞻性,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应了于漪老师的一句名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2篇 “于漪的教育之路:探索、启发、改变” 第2张

第2篇

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我的教育生涯当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个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正确的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

教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养成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