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7周年庆观后感3篇 七年回首,感动铭心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非常欣喜地迎来了公文网站创立的第七个年头。回顾过去的七年,我们感慨万千。在这段时间里,公文网站不仅成为了各界公文撰写的重要平台,也逐渐成为了大家分享经验、倡导高效办公的宝贵资源。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七年的成长与收获,同时期待着未来的更多突破和进步。

7周年庆观后感3篇 七年回首,感动铭心

第1篇

2020 年 _ 月 _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 40 周年纪念。 40年的时间,成就了深圳速度、深圳传奇,同时也给世人留下诸多有待思考的谜题:深圳成功的密码是什么?从深圳的崛起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新时代再出发的深圳又靠什么不负新使命继续前行?

40年筚路蓝缕的不平凡创业历程,赋予了深圳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卓然迥异的独特气质和城市文化,其中尤以改革创新最为鲜明。近些年来,内地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看深圳、学深圳的热潮。最该学也最难学的是什么?谁能真学到、真会用,谁就能大受益、受大益的,又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创新‛二字。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改革就是创新,创新是深圳发展之路的最强底色。40年前,在深圳创办经济特区,就是寄望深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路开路。这一先天使命,决定了深圳必须要敢闯敢干、先行先试,走出一条破旧立新、创新驱动的路子来。创新惟艰,要打破思维惯性、路径依赖,要突破思想障碍、体制束缚,要面对质疑责难、激流险滩,没有闯与试的勇气、锐气、胆气不行,没有倔与拼的坚定、坚强、坚韧不行。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落后、僵化、束缚中解脱出来,脱胎换骨,革故鼎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一步步厚植发展优势,从为人作嫁、跟

跑打杂实现并跑、领跑,晋级升位,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今天深圳惊艳世界的成功和日新月异的成就,恰恰就是它崇尚创新、矢志创新、不断创新的注脚。所以,现在要谈学习深圳,重中之重就是要像深圳那样,把改革作为城市生命线,让创新成为发展最强音,始终不移改革之志,始终不弃创新之魂,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勇于探索和尝试,打开新局面,引领新常态,创造新高度。

‚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的崇高使命。

从当年的‚杀出一条血路‛‚大胆试、大胆闯‛,到如今的‚先行‛‚示范‛,今天的深圳与昨天的深圳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需要扮演的两个角色一以贯之,那就是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和引领示范的‚排头兵‛。特区之‚特‛,就在于允许试、鼓励闯,就在于先行一步头前探路,就在于干出样子引作标杆。

先行也是‚鲜行‛,先行者也是探路者,就是要走在前列,敢为人先,敢于尝鲜,尤其是贵于首创、原创。从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到成立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开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在先行探路方面,过去40 年深圳是交出了优异答卷的。今后的

深圳,更应踵事增华,适应时代要求,在发展模式、制度创新、科技变革、新兴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培育等方面,开展更多新人耳目的实践,拿出更多鲜活实用的经验。

示范就是给人看、供人学,作灯塔引领方向,作标杆让人信服。示范的前提是较好地体现、承载和实践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突出的成果,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达到新的水平,发展的路径、积累的经验具有先进性、典型性、时代性,有可参照、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的示范,才能够真正在改革开放的全国大棋局中起到启发、引领、带动的作用,其成功模式和改革实践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为了走活发展之路,当年我们选择成立经济特区,以‚拓荒牛‛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所以,40年来,我们就大胆试、大胆闯,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紧迫感,让深圳这个昔日落后的边陲农业县,精彩蝶变为今日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所以,今天,新时代的深圳,又要身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再出发,同时也要为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的‚中国号‛巨轮代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在这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代航程中,蕴涵并彰显于深圳身上的‚三股劲儿‛是必须长期保持和发扬的,那就是:拓荒牛的干劲儿、‚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拼劲儿、‚大胆试、大胆闯‛的闯劲儿。它们是镌刻于深圳奋斗历程中的精神特质,是构成厚重特区创业文化的深沉积淀。这‚三股劲儿‛鼓荡于胸,迸发于身,用于实践,就会聚合为新起点上深圳践行新使命、创造新奇迹的‚三种力‛:一是创业力,如来时路一样,铢积寸累,筚路蓝缕,埋头苦干,期必有成,在实干中厚植发展优势,在量变中实现惊人飞跃;二是创新力,善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高效集聚和最优化配置,打破束缚,推陈出新,勇于探索,别开生面;三是创造力,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奇迹,突破条件约束,精准把握机遇,让梦想照亮征程,把蓝图变为现实。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为来时路上的深圳喝彩,我们更为新征程上的深圳加油。破浪行驶于新的历史航道中的深圳,值得期待!

7周年庆观后感3篇 七年回首,感动铭心 第2张

第2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周岁生日。

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4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40载沧桑巨变,4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4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4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4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__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1979年的0.09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619.79亿美元,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国率先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740家。

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设计之都”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今天的深圳,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不断超越,续写奇迹。

第3篇

回首深圳过去的40年,特区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始终雕琢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人民”二字;深圳人的奋斗目标与初心,永远牢记着民生福祉。

这是一座创造奇迹的活力之都,“深圳速度”一直以来都被外界称赞。与深圳的经济实力崛起同步成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来了就是深圳人,心安处即吾乡。民生安稳,可保心安。大家带着各自的向往在这里风雨兼程,就是为了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住有宜居——截止到今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供应3.2万套。完成居民优质饮用水管网、市政中压燃气管网、管道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剩余40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病有良医——今年起,深圳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构建立体化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市民基层看大病将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学有优教——今年,深圳高质量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32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0%,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50%。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出行有质——四十年以来,深圳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今年优化调整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治理交通拥堵节点100个,打通断头路15条,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环境优美——今年深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30个。通过经济鼓励等措施,淘汰老旧车6万辆。推进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

除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就业方面,深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就业保民生、减负担保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成效显著;在基层服务方面,深圳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便民利民等机构的建设,推出各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延期办、线上办,让市民少跑、不走冤枉路。同时让便民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务。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在全力做好全市各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学校开设“空中课堂”,确保“停课不停学”,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手抓科学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深圳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深圳率先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惠企16条);为了促进消费,深圳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多措并举挖掘消费潜力,全市各区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复工复产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基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才能进一步推动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劳有厚得;政府善治、体制保障;产业高校、优秀文化;青山绿水、碧野柔光……四十载砥砺前行,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忘的初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人来闯”,渐渐地变成“人人栖居”,深圳坚持以改革_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便是人们在这座城市深深扎根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