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7篇 "矛盾较量:古代寓言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来分享两则古代寓言《矛与盾》。这两个故事,引人深思,让我们思考“道理有没有右错,如何认真对待人际关系”等问题。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智慧,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提高综合素质。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7篇

第1篇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7篇

第2篇

?寓言二则》是北师大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括《矛与盾》和《鹬蚌相争》两篇文言文。《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本班学生思维不是很活跃,北师大版以前也学过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强,乐于表演的学生不是很多,上课发言不是很积极。

教材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凝练、精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去领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贪心的人,他从人家的门口走过,看到人家门前很好看,又有用的东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结果他没有摘下来,就被这家的主人发现了,逮个正着.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你还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带大家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与盾》。

(学生以前虽然学过寓言,但是,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且进一步回忆寓言故事的特点。)

2、齐读、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来干什么的 (刺),盾用来干什么的 (挡)。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简介:本文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师:好,现在我们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矛与盾》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通读课文,畅谈读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觉。文言文读起来和咱们现在的文章比起来怎么样?(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4、师谈感觉:我其实和大家一样,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等我读了十几遍之后,已经熟能成诵了.现在我就把这篇文言文读给大家听。(老师朗读)

6、现在老师已经懂得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认为老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

7、教师强调指出:不但多读,而且要结合文中的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请大家也试一试。

根据课后译文,揣摩句子的意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研讨,若在研讨时有问题或分歧,可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质疑。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时夸耀过什么没有 (没有)听别人夸耀过什么没有 (有能学一学他是怎么夸耀的吗?寓言故事中这个人在夸耀自己的什么 (盾),那现在就请你替他夸一夸可以吗?指名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矛,可惜口袋里的钞票不够,买什么好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我出出主意?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6、师:请生解释:以:用; 子:你; 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 弗:不 ;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1、刚才大家背的这个故事,引出一个成语叫什么?(自相矛盾)后人呀,一提起这个故事就想起那个被问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的人。(示图),今天,这个人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里。

2、角色对话,引导喻理:各位秀才,你们好,我就是当年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想当初,就因为我在市场上那一声吆喝,被人一笑就是几千年。害,这盾与矛,不卖也罢。可我怎么也想不通,我给自己的商品做广告,我错在哪啦?聪明的你们能告诉我吗?(生发言,谈卖矛与盾的人的错处)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做买卖就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夸大其词,还要注意点头策略呢。谢谢你们解开了我的心结。

别怪我多事,我还想知道,在你们现代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人也做过像我这样的蠢事的呢?(生议论后逐个谈事例)

卖矛人:呵呵呵,老朽我今天可没白走一遭啊,原来你们现代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人呢。同学们,你们可千万别重蹈我的覆辙,而遗笑万年啊。时间不早了,老朽我就此别过,请同学们好自为之呀。后会有期。

4.、总结。(师指板书)那么,生活中就让我们将这些付诸行动吧,让我们做一个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人。

3、背一背这则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一听。

第3篇

1、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是文言文,与现在的语言不大一样。先读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配乐范读。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师: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问这话的人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

3.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展示学生的表演)

4、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课件出示: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第4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1、师:有一种故事内容虽然短小,但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这是什么故事?(寓言故事)同学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看图说故事名称。说说其他故事的名字。(生抢答。)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矛与盾》,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 没 有?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别人读,好吗?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交流。)

5、师:文中有两个同音字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6、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我们也来当当楚人。先誉誉你的盾。(指名读。)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7、师: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试着读读这句话。

8、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9、用古文夸完了,我们再用白话文夸夸吧。(指名回答。)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到底是买矛还是买盾呀?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4、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5、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请你给他讲讲道理。大家走散以后,这个楚国人会怎样?

2、师:我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第5篇

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5课《古代语言两则》之一《矛与盾》。(一课时完成)

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以借助学习,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加上在第九册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然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尽量地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地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必要求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有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面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面讲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寓言中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教学中,除了继续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是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1、师播放flash课件,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就此引入到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说说对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和作者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这样的古代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即读通课文、弄懂文意、反复朗读、理解寓意的方法,并通过课件演示出来。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就此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体会理解怎样去处理这样的文言文的朗读的重音和停顿,在学生自读、自悟、自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并勇于汇报,师通过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节奏,加深学生的理解。之后,通过录音的范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朗读、展示朗读。

2、在学生对于课文已经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先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再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使得学生的感悟会更广泛,在汇报的时候也更能够准确一些。重点理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三句话,使学生明确句子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较好地明白课文的内容,再结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抓住三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态度、语气、语调,模仿不同人物说话的口气来读,在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1、引导学生进行评论,说说卖矛和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师相机点拨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2、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结成兴趣小组分角色表演,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

第6篇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1、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寓言吗?

2、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不过这则寓言与我们平时读过的寓言故事不太一样,是一篇文言文,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说出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懂得的道理。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长句子的停顿,把握好朗读时的语气。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⑵、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⑶、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⑷、师:你真会夸自己的盾,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⑸、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又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⑹、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⑺、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⑻、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⑼、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⑽、生:不能买,因为…… ⑾、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⑿、(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⒀、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⒁、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   ⒂、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1、借助注释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2、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假如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②颈而死。因释③

其耒④而守株,冀⑤复⑥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要求:1、借助注释,读好课文,边读边想,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 想一想,生活中你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第7篇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学生分析:了解寓言故事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后联系实际谈感受。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1、让学生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6、生齐读(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话题更好,这样可以为下边的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

2、课堂教学密度还是不够大,所以由于时间关系部分教学环节没能在课时内展现。比如:逐句理解全文后,应请一名学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讲一遍,这样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再自由练习讲寓言故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巩固。再比如: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所以教学能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成了未知数。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放有收,那么怎么放,又怎么收是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你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必须做足准备,迎接挑战。对于设计好的教案必要时还要灵活地删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