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道德经读书心得6篇 行走世事,道藏心乘

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道德经》高悬于众多读者心中的巅峰。作为一部千古经典,它以其深邃的哲思和智慧的启示,引领着人们走向道德境界的巅峰。本文将以“道德经读书心得”为主题,探索其中的智慧道路,感悟人生真谛。

道德经读书心得6篇 行走世事,道藏心乘

第1篇

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组织诵读《道德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本原。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讲述了以德为中心的人生观。德构成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行为的准则,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学生。

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自从诵读《道德经》以后,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6篇 行走世事,道藏心乘 第2张

第2篇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第3篇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____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到达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应对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我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能够做我们的教师,不善者能够教给我们智慧,学会应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研究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第4篇

老庄之说是为中华民族千年哲思。无争故无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风骨高洁,令人心折。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其某章,略述吾粗浅看法。

?养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无为”。但我认为,有些人虽表面上是游离世间,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去插手世间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影响,导致这些“游离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既然说到“无为”原则,便不得不提起汉朝。虽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汉王室所看重,为汉王室信奉,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汉朝前期积弱,汉高祖刘邦甚至有被匈奴围困之辱,那时百姓的生产及生活水平确实无法达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达到的水准。

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无非是国家强盛,不被外来者侵略,军队可以打胜仗,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种准则必需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住上层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经秦王朝覆灭、楚汉争霸等诸多战火洗礼,统一之后,汉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因此汉惠帝之后,汉文帝将道家的“无为原则”充分运用以治国,使得国家的生产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同样施行相差无几的政策,事实证明那时“无为”是对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提高,迎来了华夏历史上国家大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无疑是汉族。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现代中国人大多只记得千古一帝汉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却少有人记得为汉武帝铺垫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的“轮台罪己诏”。是以儒家的“有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究竟哪个要更好,在此先不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贡献又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应该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第5篇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老子其说,博大精深。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己。这句话总结出了时间万物都来源于道。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顺其自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甘甜、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而且水能洗涤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明净。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有必要学会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有所为”的思想,理智地爱护自己,也有必要像水的品性那样,至仁,至善,至德,至道,与人好好相处,少惹麻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的力量,最终也使自己受益。

第6篇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