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坐井观天》教案8篇 "拓展视野,开阔思维——《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本教案以《坐井观天》为教学素材,旨在帮助学生借鉴主人公鲁迅坚持不懈地探索,掌握自我思考和独立创新的方法,提高综合素养。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创作等多种形式,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学素养。

《坐井观天》教案8篇

第1篇

教学方法: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读中感悟。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师:生字学得好,课文读得棒,相信咱们写字也会一样棒!写好字的五秘诀是------(生:看、描、写、评、改!)教师并板书。1、出示本课生字。

(1)让同学们“看”:前六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左右结构)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

“还”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它的笔顺规则是先写“不”,再写“辶”。

6、学生在四人小组里相互评价: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给写得特别漂亮的字作上星星,同时还要指出还有哪个字没有写漂亮。

今节课,我们认识3个字,会写了8个字,并且读通了课文,非常棒!

(一)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并理解“无边无际”与“大话”,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坐井观天》教案8篇

第2篇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理解句子意思,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从故事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 “井沿 大话 弄错 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 际” ,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从中明白道理。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 “井沿 大话 弄错 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1、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从中明白道理。

为了奖励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俩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教师出示第1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引入:通过预习请你看图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在干什么?(教师出示第2张有图片和问题的幻灯片)

(3)(教师出示第3张有学法指导的幻灯片)读课文温馨提示: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2圈出生字词,把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3读课文讲故事。

1、(教师出示第4张有生字的幻灯片)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情况:信、抬、际、沿、蛙、错、答、还,其中重点指导“沿”和“还”这两个字。教师用换偏旁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生字,然后提问:哪几个字需要老师指导书写,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指导学生提出的字的写法

2、(教师出示第5张认读词语的幻灯片)教师采用摘苹果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读词语:坐井观天、口渴、喝水、无边无际、朋友、小鸟、青蛙、井沿、相信。学生认读词语积极性很高,每认识一个词语苹果就会掉下来。

1、讲解课文,教师提问: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教师接着追问小鸟在哪里呢?(天空)(教师出示第6张有青蛙和小鸟的幻灯片)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教师接着追问:小鸟落在井沿上,这个“落”可以换成什么字?什么是“井沿”?你还可以说出“河沿”是什么意思吗?(教师出示第6张后半部分幻灯片引导学生理解这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指图理解。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用—— “”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

3、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教师出示第7张有青蛙和小鸟对话的幻灯片)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4、对话导读,理解:(教师出示第8张——11张青蛙和小鸟情景对话的幻灯片)

?出示第一次对话】(教师出示第8张青蛙和小鸟情景对话的幻灯片)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谁来试试?

③青蛙说的话是个什么句子?要读出奇怪的问的语气。 谁来读读?

④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

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教师出示第9-10张青蛙和小鸟情景对话的幻灯片)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师播放第九张幻灯片出示它们的第二次对话情景。

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空话、吹牛、说假话。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教师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让输,你们瞧!

?出示第三次对话】(教师出示第11张青蛙和小鸟情景对话的幻灯片)

②再次朗读第三次对话交流: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它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教师出示第12张幻灯片)指导学生弄清楚青蛙的笑是“自信愚蠢”,小鸟的笑是“真诚善意”;(教师出示第13张幻灯片)再次朗读第三次对话指导学生用“一……就……” 情景说话。学生用“一……就……” 情景说话“他一笑大牙就露出来了”,学生说话情趣高涨,不会害怕说话练习。

③(教师出示第14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答:a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天大天小的事)b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只有井口那么大)c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无边无际,大得很)d它俩谁说得对?(小鸟说得对)e替它俩找一找原因,为什么它们的认识不同?(因为小鸟整天在天上飞,知道天无边无际大得很。青蛙整天坐在井里,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师生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1、(教师出示第15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想象:小鸟飞过哪些地方,想一想它会看到过些什么?

2、(教师出示第16张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可能会看到些什么?青蛙会对小鸟说一些什么?

3、(教师出示第17张幻灯片)引导学生看图片知道青蛙跳出井口会说:“哇,天空真是这么大!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谢谢你小鸟!”小鸟会说: “不用谢!我们还是好朋友呢!”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教师出示第18张幻灯片)学生只要说出“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的意思就可以。

2、(教师出示第19张幻灯片)再次引导学生思维拓展交流感悟:我们看人看事要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这样才能看得清,看得准。不要像课文中的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目光短浅,管中窥豹。

3、教师小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要多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还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这样,你将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1、(教师出示第2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1)请同学们回家读一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成语故事明白道理。(2)请小朋友把故事展开想象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要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3篇

1、通过学习课文4—7段,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3、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3、理清两者观点: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2)初读两个观点。听了它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了青蛙认为——小鸟认为—

(3)请小朋友们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指名回答并投影第四段:(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④它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⑤对呀,青蛙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⑥你能把这个问句换一种说法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②理解“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多远啊?(很远很远。)

③是啊,从我们学校到火车东站只有半里路,“一百多里”有两百个这么远呢!

学生用手比一比,学生感受“井口”与“一百多里”的差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感情。)

(7)投影:(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c、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做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

e、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大啊!你能把天的大读出来吗?

(1)学习第六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①小黑板:我( )不会弄错的。( )里能填什么词?

②你觉得青蛙怎么样?(肯定自己是对的。)把自以为是的语气读出来。

①指名答,再投影:“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它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③它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井口以外的天,所以,它肯定自己是——不会弄错的。

②投影小鸟的话: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a、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它笑什么?

b、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在“你是弄错了”下划线。)

弟比较两个“弄错”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弄错”多了一个“是”。)

⑤小黑板出示:你( )是弄错了。( )里可以填什么词?

⑥请你读一读两句“弄错”,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5)这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啊?(着急)为什么着急?你能读出小鸟的心情吗?

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1、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井口那么大,问题出在哪?你能劝劝它吗?

2、座位上的“小鸟”劝刚才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跳出井口,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续演《坐井观天》的下篇。

2、你想它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先请在坐的小鸟猜一猜,再请上台的青蛙说一说。

另外,还有一只井底的小青蛙,它说啊它的家比天还大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怎么说的吧。(播放歌曲。)

第4篇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1、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1、初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交流汇报)

2、齐读第一自然段,请生在黑板上贴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理解“井沿”,拓展(碗沿、河沿)

3、观看视频,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问题?(天有多大?)

4、合作学习:用方框划出青蛙对天的看法,用圆圈划出小鸟对天的看法。

(1)句型训练: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拓展:大海、沙漠、草原、森林)

7、想一想,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

9、理解:最后一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都笑着说,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以为是、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2、小组合作: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填练习卡)

第5篇

1、同学们,昨天张老师已经带着你们痛痛快快地读过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教师随即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这一口井里有水吗?(这是一口枯井,只有下雨时才有那么一点儿水。)

3、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这一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板书:青蛙)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1、听听朗读,看看动画,感觉一下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听完后想读一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

2、下面张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不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青蛙说的话,不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小鸟说的话,张老师读旁白。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这是一只( )的青蛙

4、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见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学生不会写的教师写。(如:自以为是、骄傲、没头没脑、没有知识、眼界不开阔、不听话等)

5、在同学们(大多数同学)看来,这是一只不受大家喜欢的青蛙,不受大家欢迎的青蛙,因为他(根据板书),咱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小鸟说的话?请站起来(估计比较多)。张老师读青蛙说的话,坐着的同学读作者的话。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人们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1)小明这次到北京转了一圈,可开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观天,没想到外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2)有些人坐井观天,自我感觉特别好,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我们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4)原以为我们的设计、规划够先进了,可去外地一看一比,才知道我们是坐井观天,比起人家就差远了!

这四个例子中的坐井观天是说这些人坐在井底看天吗?

3、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而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甚至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太可怜了,这是一只可怜的青蛙!(板书:可怜)张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青蛙并没有说错,他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的确只有井口那么大,没有说谎,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

(2)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如果自己能跳出去,他早就跳出去了,我觉得它是一只弱小的青蛙。

(3)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有亲人,没有同伴,太孤独太寂寞了,我觉得它是一只孤独的青蛙。

(4)井底没有丰富的食物,只能吃一些不小心掉进来的小虫子,有时还要饿肚子,我觉得它很可怜。

(5)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我觉得它是一只有礼貌的青蛙,我喜欢它。

(6)他永远也无法享受外面精彩的世界,他太可怜了。

五、同学们,今天咱们这节课,全面地认识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咱们不应该讨厌他、批评他、责怪他,而应该可怜他、同情他、帮助他。对像坐井观天的人也一样,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才对。现在,谁来想个巧妙的办法帮助这只青蛙离开这口枯井?

六、青蛙被你们救上来以后,他惊呆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七、这只得到你们救助的青蛙为了感谢小朋友们,它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么?那就是我们的生字宝宝,快来和它们做朋友吧!

八、我们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有名成语,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只有善于动脑筋的小朋友能得到老师的这份礼物,你想试试么?来,自信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的!

第6篇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

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同学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同学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括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同学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同学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身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以画导课,激发同学兴趣,有利于引导同学进入课堂学习。)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13.坐井观天。在解决小鸟和小青蛙的问题前,老师先考考你们,坐井观天中的观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不知道,那么,我们学了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好了,同学们,大家读完课文,老师让你们自己当小老师来学习我会认的字。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同学讨论,培养同学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考虑的能力。)

小结: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同学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同学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第7篇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寓言两则的内容。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1、让学生欣赏《坐井观天》课文中的插图,说出课题。

2、出示课题 12 坐井_____天 补充课题,出示“观”字的写法及其在成语中的解释

1、出示生字“井沿、青蛙、回答、弄错、不信、抬头、坐井观天、无边无际”老师带读。

(1)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3、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教师出示“水井”,让学生观察在水井上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____________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深入探究: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5、学生练读对话,想象它们争论的情形,体会语气,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相信了吗

(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2)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望得远。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望得远。)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一听,课后继续编写这个故事。

第8篇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