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4篇 "文字的舞蹈:小学语文教学的瑰丽随笔"

本文主题是“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文章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有关语文教学的经验和随笔。通过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4篇

第1篇

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__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1、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在所聆听的三堂阅读指导课中,我认为梁春萍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就是一堂很好的读书示范课。

1、结合语境理解。梁老师的读书内容安排的是“三读”——读词、读段、读全文。

一读词语不是机械的读,而是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把词语读得有声有色之后,让学生用所读词语来说说课文内容,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对全文有了整体的认知。

二读段落声情并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课文朗读,可谓是层层递进,不仅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挖掘丝丝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过程中循循善诱,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处。学生在深有感触之后,情感的迸发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读都是文本与心灵的有效对接,读得也层层深入。

2、超文本链接。梁老师的课中出现了三次超文本链接:《世说新语.方正》;引用季老的话“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是为了保存当时的感情”;《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认为最成功的莫过于链接《赋得永久的悔》。梁老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表现作者“终天之恨”的句子与《赋得永久的悔》进行了成功对接,学生在超文本链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终天之恨,之悔,之痛,心灵深处一次次受到了强烈的震颤,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每一次读成了课堂的亮点。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师得参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沉痛、哀伤的情绪,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情绪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营造,有效朗读,那么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华章呢?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4篇

第2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换句话说,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

微笑是一种亲切的语言,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一缕柔和的阳光,温暖别人,明朗自己;微笑是一曲无声流淌的的音乐,能调节紧张的气氛;微笑是心灵相通的七彩阳光,可融化你心中的冰雪,使生命更加灿烂。

教育最需要微笑,学生也需要微笑的老师。因为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教师同学生交谈中亲切的微笑会给学生无限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到巨大的热情和愉悦;上课时,教师走进课堂时甘甜的微笑,将给这节课增添浪漫的感情色彩;教师给学生解惑时春风润雨的微笑,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化解学生矛盾时和蔼友善的微笑,将为学生架设起沟通的桥梁。

上学期,我教4(8)班的语文,记得有一天的下午,我进班上课,发现教室的黑板上画着一张笑脸,旁边还写着“刘老师的笑”。我想:是谁没事干,竟敢在黑板上画老师,真是胆大包天,太不像话了!我的火蹭的就上来了。我怒容满面,双眼严厉的扫视全班的学生,希望一下子揪出那位捣蛋鬼,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望着我,面面相觑,他们感觉到要下暴风雨了。教师的职业告诉我,此时必须冷静,否则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我强带笑容说:“呀,谁画的老师,这张笑脸很灿烂呢。”教室里紧张的空气柔和了许多,学生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班长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说:“是我画的。”“是你,你为什么要给老师画一张笑脸呢?”我心中虽然有气,但是语气很柔和的问。他抬起头大声地说:“同学们都认为您这这个星期的脸都是‘阴天’,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笑容都没有,同学们心里都非常紧张,不敢回答问题,害怕您批评,他们都希望您能微笑着给我们上课。”

此刻,我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顿时愣在那里。没有想到学生对老师的情绪变化观察得是这么仔细,更没有想到老师的微笑在孩子们的心中是这么重要!

细细想来,也许我们老师在应试的海洋中迷失得太久,被分数遮住了双眼,被功利尘封了心灵,情感早已淡漠,心灵早已得了“肝硬化”,一味粗暴冷酷地面孔对着新鲜的生命和活拨的童年,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不幸,更是身为人师的悲哀!

我真正认识到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的微笑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他们看来,老师的笑容就是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宽容!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美丽的微笑留给可爱的学生们!因为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学就会的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若是人人都擅长运用这美丽的语言,让微笑成为连接人际关系的纽带,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以后能做的就是把我真诚的爱、炙热的情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孩子们,要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我要把对教育的真情,对孩子的挚爱变幻成绚丽的微笑之花!

第3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觉得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尽可能多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这是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很注重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像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生性活泼好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一节课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可是,在一堂语文课上,孩子们的反应就完全改变了我最初的思维定式。

那是一个星期四上午的第二节课,连续上两节语文课,孩子们难免有些疲惫的情绪,第一节课我进行了课文的讲解,自认为比较生动,但毕竟是上午的第一节课,听讲的人还是很多的。按照往常,第二节课,主要是生字的教学,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解笔画、笔顺,以及每个字的组词,当我讲到“台”这个词组词的时候,我问道:“‘台’字组词,谁知道?举手!”这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答案,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表情。当我一再的问道:“还有吗?还可以组什么词呢?”的时候,全班安静了。“还可以组‘台风’啊!”我说道。“什么是台风?”一学生高声问道。我挑逗似的说道:“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孩子们笑着大声地喊道:“想!”“那你们安静下来老师就告诉你们什么是‘台风’”我说。听到我说这句话,班上那些调皮的也不在打闹了,班长也大声的在整顿纪律,大家都慢慢的安静下来,听我说着这个所谓的好听的“故事”。于是呢,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世界地图,详细地讲解什么是“台风”,“台风”是怎么来的,“台风”来到我们国家的时候会怎么样,以及它带来的危害。当时,全班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很认真的听,生怕会错过什么似的。

虽然,这样的例子对于其他老师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对于我不一样,我们班平时很少这么安静,另外,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小插曲,让我真正懂得了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那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很好的运用了这点,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时不时的穿插一点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第4篇

屈指算来,从教已20多年了,猛一回头,觉得什么也没留下,大脑一片空白。静下心来,仔细回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

今年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学期初,我看了成绩单,不看不要紧,一看下了不小的一跳,这个班后进生太多了,尤其是有两个学生三科加起来还不够一百分,搭档曾和我说,我算看透了,咱们这一年算是白干了,我苦笑了一下,心里暗想,怎么会呢?话是这么说,真正实践起来可真不容易。

因为两个孩子从一年级基础就差,慢慢越来越落后,我千方百计地找原因,两个孩子都吃小餐桌,其中这个男生遵守纪律还很差,作业经常交不上来,下课追跑打闹现象很严重,于是课余时间我就多接近他,和他拉家常,问问他家里几口人,他总是连一句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我没有不耐烦,而是耐心地听着,久而久之,他觉得老师没有瞧不起他,反而很愿意和我说一些话。我还发现班上很多同学瞧不起他,于是我就找到他周围的同学和他们说,学习差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大家在一起是缘分,我们要帮助他,我给他派了一个各方面很优秀的学生和他同桌。果然从其中的8分到期末的23分,他自己高兴,我很高兴,全班都很高兴。现在只要发现他有一点进步,我也不放过,在班上表扬他,他越来越努力了。说实在的一个当老师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教的学生有进步了。

通过我的观察了解,我班的这个女生她比较老实,平时一句话也不说,不论上课下课她总爱坐在位上发呆。我就从侧面打听她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她家离学校较远,平时住在小餐桌,父母根本不管她,因为成绩太差,同学们都疏远她,正当我苦思冥想,用什么办法鼓励她的时候,机会来了,在一次以“展示自我”为主题的班会上,她唱了一首歌,除去声音小点,还真不错,我带头鼓起了掌,随之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她,我发现她的脸红了,顺势我又表扬了她,我发现她很不好意思。从此之后她变了,变的爱笑了,爱和同学交流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通过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自己也得到了很多,我觉得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