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7篇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反思与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教学方式的不适宜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反思案例评估教学过程,能发现并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同时以此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7篇

第1篇

走出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7篇

第2篇

(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1。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成功之处: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平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一、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3)、由过去重问答 转变为现在重对话;(4)由过去重讲解 转变为现在重引导;(5)、由过去重程式化 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6)由过去重强记 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总而言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1、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另一家赠送礼品,如何选择?2、房贷的问题,怎样计算每个月要还的贷款。3、买彩票中奖问题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是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复合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

第4篇

“课内比教学”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活动中,我主讲的课题是《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讲课、评课,我收获颇多。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重要的函数,在历年来的中考中题中都占有较大的分值。二次函数不仅和学生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而二次函数的概念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解决一些问题。为此,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什么是一次函数,然后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推导” 出一个二次函数,并观察、总结它与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解析式:y=ax?+bx+c(a,b,c是常数,a≠ 0)。最后,通过“一题多练”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个人以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提高”。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内容的发展,我合理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展开教学,同时,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埋设”新问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在总结中不仅注重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而且注重提炼出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习落入程式化的窠臼,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受教学目的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补充的练习题,对这部分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探究能力,都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不足是,一是细节上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二次函数的表示上,强调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进行整理还不够突出;再如,课堂放得很开,但有时在该收回的时候收得不够,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第5篇

在我学习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6篇

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习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习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习,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习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习惯学会学习。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习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

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 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

1.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2.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3.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4.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习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5.就是考前复习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6.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习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习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与学是双长的,教的技巧怎样高,也需要学的配合,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怎样让他们以更好的学来配合教师的教,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第7篇

(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1。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成功之处: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平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