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参考7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映作品对我们的触动和影响,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著心理书的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参考7篇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1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2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3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重获快乐的故事。通过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心理学入门概念。里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但整体逻辑严密,使得整个故事具有连贯性,让很多细节都有真实的感受,会不禁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实际内心却总是闷闷不乐,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遇见有些人与事情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糟糕的是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呢?书中讲解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会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第二种是“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着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相对影响。第三种是“成人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会更像一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在这种状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5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6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

1、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行动吸引注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经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著心理书的读后感篇7

我在假期读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深有感触,特别是怎样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好心理健康的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已取得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让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

1、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角色扮演: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矗。

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办法,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

标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