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通用6篇

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一段旅程,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生的奥秘,心得体会通常是一个人思考和成长的记录和见证,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通用6篇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篇1

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与要求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有关论述,升华了对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认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明确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方向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有力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补齐短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性指标,只有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才能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让人民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20年7月3日,浙江省瑞安市新华书城,市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专柜前专心阅读。中新社发 孙凛/摄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系统指明了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目标方向和方式方法,为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提供了“金钥匙”。

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单纯讲保障和改善民生,那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如果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谈发展,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贯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原则思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紧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备制度。

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始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

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实际,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努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图为2020年2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内挑选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职尽责

民政工作保障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特殊群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服务,肩负着民生工作中补短板、强底板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

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兜牢防范致贫返贫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民政工作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

聚焦特殊群体,全方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重点群体。

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不断增长,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提高相关民生服务水平。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好治国理政这门必修课,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工具书,这既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是进行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之路。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怎么学?我的理解就是指导工作,创新思维,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行合一,以知之深推动行之笃,用行之实促进知之更新,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把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要实事求是对标干,带着“刀刃向内”,认真根除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找准有可作为的着力点,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基层单位党派行管办来说,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重要思想,要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立足岗位学。要把为省民主党派机关服务装在心里,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密切与党派机关干部职工的联系,健全管理职能、增强保障能力,奋力书写党派行管工作新篇章。

一、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绝对忠诚是每个党员的首要政治品质,也是我们党坚强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党派行政管理工作是党的工作,对党绝对忠诚是完成好各项任务的必然要求。一要强基固本。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关键是立足于学,坚定理想信念;着眼于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和视察湖北时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强化支部党员意识,牢记党员是第一政治身份、为党派机关工作是第一职责。要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把管理保障,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二要严肃支部政治生活。严肃党支部首先要从支部政治生活管起严起,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常管常严。加强和规范支部政治生活,增强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使支部党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三要建章立制。严格工作生活秩序,用制度管事,用规矩管人,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服务牢记心上。服务是党派行管办的立身之本,也是党派行管办工作的职责所系、价值所在。党派行管办只有把为党派服务牢记心上,努力为党派机关服务、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才能助推党派机关工作高效运转、使他们更好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献策出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成员服好务。一要以服务保障和改善需求为重点优化服务。加强科学运行管理,提高保障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率。深化公共设施管理整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统筹使用,制定好设施项目改造方案,不断改善党派机关的办公条件和环境。紧紧抓住党派机关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推进工作开展,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二要通过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优化服务。作风关系形象、代表党性、影响工作。党派行管工作好与坏与省委和统战部的形象密切相关,要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密切关注“四风”问题不放松,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守住法纪底线,始终在清正廉洁上作表率。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从政为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民主党派行政管理工作直接跟钱财物打交道,廉政风险点比较多,清正廉洁需要时刻强调,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一要坚持高尚精神追求。锤炼党性修养,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做到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自觉抵制贪欲和歪风邪气,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二要严格执纪监督问责。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好行管办工作人员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和法纪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将习近平同志79篇讲话,谈话、批示等归纳为18个专题精辑成书,通过细致阅读习总书记一篇篇重要文稿,我对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结合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谈几点读书体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条足迹坚实又特色鲜明的道路,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量论述,让我们认识到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这条路来之不易,是中华民族在持续探索和深刻总结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作为拥有13亿多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如此“体量”的大国,如此复杂的国情世所罕见,解决这些难题没有先例可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中央领导集体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破解发展难题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中坚持提现党中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的理念;促进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炼,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在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名团结奋斗的品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实施,充分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人民基础,同时我感受到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加坚定了执政为民的信念,工作作风上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一是学习掌握全局思维,把握大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要从做好整体工作出发,找准分管工作在整体工作的位置,增强工作合力,从细微的工作中推进全局工作,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急功近利的短期效应,多做利于长远的基础工作,努力把各项事业抓好抓实,二是学习掌握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对任何形式都要客观的判断,既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看到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既不为一时的困难所迷惑,也不为一时的成绩所迷失,努力保持冷静的头脑。

习近平总书记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推进。在此基础上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的保障机制。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更加敬畏权力、慎用权力,始终保持政治本色,防范风险,坚持守住作为合格党员的底线,工作生活中都要贯彻落实好八项规定精神,把清正廉洁、反对“四风”作为基本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篇4

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

就当今时代来看,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两个大局”交汇不会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必然包含各种挑战和风险、阻力和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定盘星”“指南针”。

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汲取政治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从这一党的创新理论宝库中,找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钥匙”,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卷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环顾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推动大变局的凸显力量,“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中美战略博弈是牵动大变局的关键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大变局向纵深发展,大幅增加了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美国对我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从经贸、科技、地缘政治向军事安全、意识形态、人权等领域蔓延,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和南海等问题上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抗击疫情不力而热衷甩锅抹黑中国等等。他们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彻底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可以说,当前我们党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我们科学运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提供了科学指南。这部著作教导和启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引发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也是引领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立足大局、判明大势,努力营造、延长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较长时间应对严峻复杂环境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还要善于在深刻把握世界大变局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把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和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统一起来运筹,把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联系起来谋划,把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协同起来应对,在变局中积极开拓新局,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大局观,交出的一份 21 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两个大局经世治国的优异答卷。

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回答时代之问的最好答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勇于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

在第三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这一专题《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以下方面:“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改革旗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大刀阔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卷“决战决胜”这一主题中,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2015年在延安、贵阳,2016年在银川,2017年在太原,2018年在成都,2019年在重庆,2020年在北京,在脱贫攻坚的一个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跨省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战略部署,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第三卷“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专题,共包含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以来在这一方面的3篇重要著作,特别是在《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篇著作中,总书记概括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

从以上内容中不难看出,第三卷充分践行了总书记关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深刻论述。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牵扯党和人民的急事大事难事,无不是以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深刻回答着时代之问。

三、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寻找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要全面系统、联系实际、原原本本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准确把握领袖权威著作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方向原则、观念体制、方式方法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和现实逻辑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我们党的优异表现和卓越绩效,再一次有力证明了党的全面领导完全经得起政治考验、理论检验和实践淬炼,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加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要继续聚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目的和前进方向。

新时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办事情都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努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体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

始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要始终聚焦防范风险,化解挑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对如何一以贯之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作出了系统筹划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回眸来路,正是在应对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着眼当前,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风险挑战不会因为逃避退让而自动消失,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当下的问题,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篇5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阅读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我认为,这本书是一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科学指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性成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在治理国家上,尚可使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更应该活学活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论知识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点灯人,但只有理论不去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充实和修正我们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具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中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对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之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

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一切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这句话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身在工作岗位,需要秉持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精神,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奉献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说过,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希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人,虽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切都要向党员看齐,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理想是目标,是灵魂,是方向,然而大多数人的理想会随着时间逐渐模糊,追求的目标也会变得不那么明确,最终甘于平凡默默无闻一生,更有甚者会触碰道德底线后悔一生。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找准方向,不要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丢失理想,要做一名有理想、有方向、有担当、有道德的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在做人方面守住高线坚持底线,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谈治国理政3心得体会篇6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颇多感悟,随记之。

一种梦想

那天回家,上初中的儿子突然对我说,我想抓紧过到2050年。为什么呢?儿子说政治书上说,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想看看那时国家的样子。我沉默许久,想起了我当年上学时,想象着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想象着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奋斗。但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什么,似乎不是那么清晰,不是那么旗帜鲜明。

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把中国梦细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中国梦描述得更加具体,让全国人民更有奔头。

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过。每个人想过得更好,想生活得更有尊严,孩子有更好的学上,正是无数个普通的梦想,汇聚成了中国梦。每个人为梦想奋斗的过程,也正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儿子梦想着新中国100年时的样子,就在这梦想当中,就在这无限憧憬当中,在无数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当中,越来越近……

一种真诚

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既可以看到无限风光在限峰的英雄气概,看到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愚公精神,更可以看到真诚无处不在。

这种真诚,是对家人的真诚。习总书记骑着自行车悠闲地带着女儿,笑容可掬地好像在和女儿说着什么悄悄话;他推着轮椅上的父亲,父亲、夫人、女儿手挽手一起散步的浓浓温情;他挽着母亲手散步,好一个平常的孝顺听话的儿子……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平常生活,更让人觉得平易近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也会像这样充满乐趣。其实,能够如此公开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一种真诚。如果我们的领导都能够这样,有好的家庭,有好的家风,那么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更加和谐,见贤思齐的人可能会更多。

这种真诚,是对人民的真诚。习总书记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陕北的老乡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22岁离开黄土地,正是陕北的老乡们让他坚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人生目标。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到中央的总书记,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把群众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毕生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得到国人的拥护和爱戴。一个领导干部,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真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

这种真诚,是对国际朋友的真诚。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习总书记提出了“真、实、亲、诚”四字,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还引用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爱上坦桑尼亚的小故事,正是这样的小故事,拉近了中国人民和坦桑尼亚人民的距离。无独有偶,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又引用了一个名叫穆罕奈德的阿拉伯青年人,在中国义乌成功经商,并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中国的故事。正是这样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故事,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一种担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处处可见“担当”,做人需要有担当,方能成事。这种担当,是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就是责任。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谈的最多的就是责任,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无论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都需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种担当,使全国人民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这种担当,也为全国各级领导做了表率。官职有大小,但为民无小事,事事都为民,就是敢担当。

这种担当,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对干部的要求,重点谈了敢于担当的问题。他谈到,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需要有担当,需要对凡事都有个态度,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如此。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就应该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该栽花的时候栽花,但该栽刺的时候也要栽刺,不能你要我好大家好,到最后工作没有成效甚至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