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我们就可以整理一下内心思绪,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心得体会文章。下面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四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1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回顾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怀“禾下乘凉梦”,秉着“躬耕田垄情”,毕生辛勤耕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我们要读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后的“不凡”,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创新创造、朴实无我的奉献精神,写就不凡人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怀揣着“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理想,决心向“饥饿恶魔”发出挑战,深扎实践热土,努力发挥聪明才智,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用一生的实践让水稻高产成为现实。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挺立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引方向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坚固铁轨的引导。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无论局势如何变幻,岁月如何变迁,因为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我们就能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党员干部要坚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操场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袁隆平院士凭借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做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双结合”,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贤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试想,如果没有在平凡岗位上锲而不舍、日积月累的创新创造,哪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勤于“下田”、善于“蹲苗”、敢于“拓荒”,努力从实践中汲取“创新”之经、“闯关”之法、“夺隘”之策,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于担当的排头兵、善于作为的领头雁,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和迎难克难的姿态践行为民之情,实现报国之志。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中国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单季亩产从700公斤攀升到2020年双季亩产1530.76公斤,“东方魔稻”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让中国人更加端稳了自己手中的饭碗。凡事贵在坚持。因为袁隆平院士坚守一个初心、坚定一个目标、坚持一个岗位,发光发热,奉献自我,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国家的至高表彰。每个人都期待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的铺路石,需要恪尽职守的螺丝钉。只有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大我”之中,人生价值才能充分展现。作为普通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善于在工作上“争”,争表现、争干劲、争实绩,更要在名利上“让”,让虚名、让浮华、让私利。人生因为“争”更加饱满而热情,因为“让”更加纯粹而崇高。

接续奋斗,是最好的纪念。我们要从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长力量,播种为国为民之梦,涵养创新创造之能,积蓄苦干实干之功,在为民造福、奉献社会中发光出彩。

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2

古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并不了解,这次,自从学校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3

今天我们上了这个学期的第一节电影课,这节电影课看的电影是:《袁隆平》讲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期待着丰收的果实。

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识到: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县委书记成洪涛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当他得知袁隆平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并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了两名助手。学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关心老师的事业,临行前的毕业晚会上,她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看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三十四岁的袁隆平和学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两名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终于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并准备批斗他。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袁隆平的论文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关注,并以国家科委的名义发函,责成各级领导给予支持和重视。杂交水稻研究得以继续,免遭厄运,袁隆平还当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技术参谋。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袁隆平悲痛欲绝仰天长呼“这也是生命啊!”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平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

历经多次失败,袁隆平意识到应该在“远缘杂交”上寻找突破。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成洪涛到农业厅主持工作,首先就想到了袁隆平。时任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的崔灿马上和董婕赴海南找到了袁隆平,崔灿企图说服袁隆平回湖南,被一口拒绝,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董婕把父亲病逝的消息告诉他,袁隆平悲痛万分,在稻田边跪拜远逝的父亲。成洪涛带着专家远赴海南,目的是为了求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不但没有削弱袁隆平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满激情地说道:“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成洪涛从袁隆平的眼神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杂交成功,预示着“三系”配套的最后一道难关已攻破。全国十八个科研单位几万制种大军汇集海南,协作攻关,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他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公元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现实中的袁隆平仍在追逐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我看了之后就想,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像袁隆平一样,到了海南去继续研究,成洪涛带来了两个专家,两个都说这是研究不出来的,有很多外国科学家都放弃了,袁隆平不同意他们的意见,觉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到了最后就成功了。

关于《袁隆平》的心得体会范文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平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平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平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平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平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平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平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