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楷模心得体会7篇

很多人在产生不同的想法之后,都要认真写心得体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楷模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楷模心得体会7篇

楷模心得体会篇1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一个好老师,共同的特质必不可少,这就是提出的四条标准。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做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按照的要求,不能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而是要把“传道”放在第一位,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一个好老师,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积极引导学生筑梦、追梦和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楷模心得体会篇2

对标时代楷模 弘扬时代精神

新时代呼唤新楷模,新楷模彰显新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学习的榜样,一代榜样引领着一代人奋力前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祖国伟大事业的开拓者、伟大事业的引领者、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壮举无一不体现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以及对伟大梦想的执着追求。

“我们不脱离群众,群众就不脱离我们”,申纪兰如是说。

50年代初期,作为西沟村的女社长,申纪兰发现,由于男女劳动计分不同导致妇女的劳动积极性不高,于是倡导“男女同工同酬”并推动将此内容写入宪法。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后,每次在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前,她都要走访群众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还要去人大、政府等部门征求意见,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跑到有关部委,具体落实群众的诉求。初心不改,矢志不渝。60多年来她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为老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申纪兰用她的一生守护并践行着群众路线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标新时代的楷模申纪兰,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要切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心系群众、奋力开拓的申纪兰精神。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如一地站到人民的立场上,心系群众访民情,动真碰硬解民忧,真抓实干为民生,将人民的需要切实落到各项工作中,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当作首要的工作抓紧抓好,真正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如是说。

在做了9年时间的导弹研究之后,1967年,孙家栋担任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就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2004年,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启动,75岁高龄的孙家栋,又一次担起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与此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甘于奉献,报效祖国。60多年以来,他带领航天人为我国空间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航天事业。对标新时代楷模孙家栋,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要切实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弘扬追求卓越、奉献自我的孙家栋精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构建者和参与者,更应该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发一分热,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属于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奋斗篇章。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你不带头去又要谁去”,张富清如是说。

他曾浴血疆场,战功赫赫。1948年,在陕西永丰镇,战况异常惨烈。作为突击队员,张富清在枪林弹雨中炸毁敌人两座碉堡,打退敌人多次反扑,可谓九死一生。在战役中,有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在他的头顶永远留下了一条浅沟。解放战争期间,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然而,1955年,张富清转业到地方,主动选择去湖北省最偏远的恩施来凤县建设贫困山区。虽然脱下军装,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本色,在新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浴血奋战、清廉自守。60多年以来他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造福人民。对标新时代楷模张富清,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要切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弘扬舍己忘我、淡泊名利的张富清精神。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更加开放、复杂的环境中,面临着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何在多变的环境下始终坚持崇高的信仰和严格的自我约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坚持“无我”的品格,践行“忘我”的追求,不放纵、不逾矩,才能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楷模心得体会篇3

近日中国共产党刚过完98岁的生日,他仍然意气风发、恰如同学少年,9000万共产党员团结一心,固若万里长城,继续引领着华夏儿女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继续前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总量突破9000万”,这不仅是数字带来的震撼,背后凝结的是无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其中就包括了为了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刘胡兰、双枪老太婆、董存瑞以及今天为脱贫攻坚牺牲的黄文秀等。

流金岁月、时光飞逝, 98个年头,路漫漫,其修远兮。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中遇到外部敌对势力的破坏干扰,遇到过内部发展面临的频频障碍,近年为攻克脱贫帽子实现共同富裕流血牺牲,种。种迹象表明这支始终为民而战的队伍,从未因遭遇困难挫折而停滞不前,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使命,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党员的标准时刻要求自己,让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在脚下不断延伸、行稳致远。在目前的9000万名党员中, “80后”“90后”党员占到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年轻人已经把入党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努力向党组织靠拢、积极申请入党。而在这些“新鲜血液”加入后,也为党自身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跃动的活力,尤其是发生在我们当代的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的黄文秀,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这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只能用“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诗句来表达对她的思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黄文秀、马金涛一个个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汇聚成奔向民族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亦或是砥砺前行的改革开放时期,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楷模心得体会篇4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楷模心得体会篇5

观看视频,几度哽咽,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们震撼,为了救起两名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3岁的儿子还在岸边等爸爸带他回家,父母还在等着您回家,可6月1日这一天,王红旭老师家人永难遗忘的一天,因为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两个生命,拯救了两个家庭,可您再也没有回来。

看视频听讲述,这一天就在这天,本该陪3岁孩子开开心心过节的王红旭老师,因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遇难。事发地点在x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一对兄妹(一人六岁,一人五岁)意外落水。在此危急关头,x育才小学的王红旭老师飞奔入水,行动十分果断,没有一丝犹豫。最终两个孩子被救了起来,但体力不支的王老师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人间。

意外无情,人间有爱。

当发现两名儿童意外落水后,周围的群众迅速自发开展了救援行动。大家手拉手,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人墙”。

而在“人墙”最外延的正是王红旭老师。

大家紧紧拉住彼此的手,在滚滚江水中站稳。接着,从王红旭老师手中传递出一个女孩,人墙立刻接力,大家一个一个地传递着生命,将女孩托举到安全地带。

接着,王红旭老师又救起了那个男孩。

两个孩子脱离了危险,然而人群还没来得及庆祝,王红旭老师就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卷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6月2日下午,在距离落水点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员发现了王红旭老师,但他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

事发现场的人回忆说,如果王红旭老师放弃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救人。

王红旭老师母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禁痛哭失声,她说,在最后关头,他自己都快没有体力了的时候,他还不忘把两个孩子往岸上推。

这已经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学时,他就曾经救过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师,工作负责认真,待人友善。当他离去的噩耗传回学校时,全校师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点,王红旭的告别仪式在x市大渡口区宝山堂殡仪馆举行。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悼念,人们静默地送别着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舍身有义古渡英杰救幼童,江水无情育才园丁铸大爱”,低垂着的挽联让悼念厅氛围更加肃穆。

在江边,也有群众悼念,献花寄托哀思。

同时,x市委宣传部、x市文明办追授王红旭为“x好人”。

据了解,王红旭老师是家中独子,还有个刚满三岁的孩子。

他救起了别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儿要怎样面对这幕惨剧?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走出悲痛。

我们无意去责怪任何人,这是一场谁都不希望发生的悲剧。

但是在悲痛之余,仍要提醒大家,特别是在暑假即将来临的当下,身为家长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让孩子远离危险,防止意外。

楷模心得体会篇6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003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楷模心得体会篇7

?历时36年,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报道了80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时36年之久,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生命之渠的动人故事。

黄大发同志始终透着一股奉献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一心为民的正气,一心带领群众绝壁引水的事迹让各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引发广泛热议。

织金县龙场镇副镇长李江感慨道:“脚下的力量源于心中的信仰。老党员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地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热忱,用一字一图一锤一钎筑梦小康,那沾着泥土印记的工程图就是最美的测绘画卷,为黄大发老支书点赞!”

“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虔诚而执着!”中广核电集团党政干部田犁说,我是从贵州出来到深圳工作的人,看到家乡基层党员干部矢志追梦的感人事迹,心中肃然起敬,也深感其中不易。黄大发老支书苦干、实干、巧干的挖渠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一定能为贵州脱贫攻坚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他把信仰熔铸在行动中,他把理想实践在作为里,大气凛然、大公无私,心中始终惦记着老百姓。”百里杜鹃管委会元岩村驻村干部孙健说,身为一名驻村干部,我将牢记黄老支书忠诚于信仰、服务于人民的精气神,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

“可以想象通水的一刻,老支书是什么样的心情!”遵义市赤水市桂圆林村65岁的退休老支书肖义武动情地说,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浑身充满力量。退休后这些年,我一直在红军四渡赤水一渡渡口义务为各界人士讲解当年的红军故事,“大发渠”精神与红军敢于牺牲、奉献自我的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他的一言一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标签:心得体会 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