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600字3篇

在乔治·奥威尔《1984》这本书中讲述了怎样的一段故事呢!那么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是不是写起来很是头疼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600字3篇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600字1

奥威尔1948年写的《1984》,当时的他,想象着共产主义极权政治下的社会百态。今天,1984年已经过去28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说他的恐惧,很多都成了现实。我们亲历其中,一字一行地读来,仍然感觉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最为精彩。奥威尔想像了一种社会。最高统治者宣称:“和平即战争,民主即强权,无知即力量”。这个社会只有三种人,上种人即“内党”,他们统治一切,享受一切。下等人是“无产阶级”,他们终日蝇营狗苟,除了活着,没有任何东西。中间的阶层叫“外党”,替“内党”工作,穿着工人的蓝布套头制服。内党管制一切,“老大哥”的照片无所不在,浓密的胡须后面是一双紧紧盯着你的、深不可测的眼睛。温斯顿是一名外党成员,为“真理部”工作,在这幢高达300米的大厦的某一个隔间里,他忙于涂改历史:党是一贯正确的,所有的预言,所有的行为都一贯正确。凡与此不符的人或事,要么被“蒸发”,要么被涂改。党认为:“谁掌握了现在,谁掌握过去;谁掌握过去,谁掌握未来”!党对成员的管制无所不在,所有的房间装有“电幕”,它收视两便,你的一举一动均在“电幕”的监控之下。党大力推行“新语”,其目标是将词典越编越薄:生活的简单划一意味着思想的“纯洁”,从而导致语言的简化。外党成员参加“仇恨二分钟”,游 行,围观铰刑,过着各式各样的集体生活……但是,我们的主人公温斯顿,他短暂童年的记忆,却让他深深怀疑眼前的一切。内心深处顽强挣扎的人性,引着他一步步地逾越边界……

第二部分眼前一亮,温斯顿和朱丽亚恋爱了。他们相约去郊外,一只百灵鸟站在枝头,毫无原由地、无所顾忌地尽情歌唱。有小溪流过远处的绿草地,野花在生长。他们爱着,享受着彼此的身体,他们愿意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俩相约走向死亡;他俩还约定:永不背叛。温斯顿说,党可以让我招供,让我指认,但永远无法让我不爱朱丽亚。

第三部分写党对温斯顿的思想改造。实话说,相较前两部分,比较让人失望。 除了故事的结局。我们的主人公彼此背弃了对方,多年后温斯顿搂了搂朱丽亚的腰,哦,铁一般地僵硬。温斯顿临死前,心中充满了对“老大哥”的感激与爱。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600字2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600字3

今天是乔治·奥威尔114周年诞辰。

奥威尔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复杂,他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东西,他同情社会底层,反对所谓资本主义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

奥威尔继承了英国文人的政治讽刺传统,是个一流的讽刺文人,但他对政治、经济、商业道德、自由市场的认知却相当肤浅,甚至有人说其在这些方面是“完全无知的”(美国法学教授爱泼斯坦语)。尽管如此,奥威尔对极权政治之恶的揭发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深邃、精准和预言性。

1946年,他搬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荒岛上隐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说,他将这一年份的后两位数字颠倒,给新书命名为《1984》,在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极权政治给人类社会制造的阴暗图景,其基本主题是,在强大的极权(集权)政治下,个体意志、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卑微的个体如何与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管的国家作斗争。奥威尔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写《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诞生了奥威尔的国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担忧没有到来,但不幸的是,他的担忧却在另一些国度几近成为现实。

有人反对将奥威尔称为预言家,说他只是政治讽刺家,是的,在奥威尔的时代,《1984》是对历史的讽刺,但更加讽刺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更像是对历史的预言。奥威尔的不幸还在于,当一个社会最需要阅读奥威尔之时,正是这个社会最悲哀之时,而这却是奥威尔最成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