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顾城读后感8篇

认真写好符合故事内容的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思想的提升,人们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仔细撰写一篇读后感,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顾城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顾城读后感8篇

顾城读后感篇1

早就知道顾城是当代的朦胧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次仔细的品味了几首诗,确实如此,诗中表现出一种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心中浮想联翩,特别是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充分表达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忧伤,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孩童时期梦想着成为华罗庚式的科学家,成为黄继光和雷锋式的英雄……,充满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正如“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而挣扎、奋进、努力拼搏,表达的正是龙的传人的精神血脉,表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渴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愿意编织美好的画,画下未来,去寻找光明的前程。

但现实的路并不是想象中的美丽,所有的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一个的破灭,“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现实的生活需要自己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从来就没有嗟来之食,需要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经历生活风雨的磨炼,最终才是美丽的彩虹。“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断地画,不断地努力,最终会寻找到我的归宿,虽然许多的梦想破灭,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就想呼唤:祖国-我伟大的母亲。

联想到当代,社会进步非常大,生活条件优越,不能坐吃山空,依靠前人的成果,更应该大力倡导和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发扬中华龙的优秀传统,任性地坚持、任性地传承,为民族永远的屹立在东方添砖加瓦。我任性,“一个被妈妈宠坏的孩子”,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

顾城读后感篇2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诗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

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和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

可是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从顾城的诗中却始终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纯净的心,裹这一种与生俱来,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顾城读后感篇3

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心情一落千丈。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己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己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现在,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间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一定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启示人们不要放弃,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读后感篇4

写下这个题目我也有一层疑惑,甚至连我自己都无法明确如何来界定这一个词的概念。一代人或许是一种家族承接的氏族关系,而他又不具有普适意义。更具实用性的一代人应当按照年代来界定,但即便这样也会因地域等各种原因出现同一时期内的大维度相异特点,但总归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独特性。

或许,在人类数万年的发展中早已逐步适应啦这一种规律的承替,日常里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到这样的一种特点。在占据人类较长时间的封建社会或是更早的社会形态里,人们就更加不会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样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弱、信息量极低。人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演进是极其缓慢的,甚至是数百年才有啦一定性质层面的改变,若不拥有一个绝对高瞻远瞩的视野又怎会发现这一远超出人类寿命界限的在社会中发生的微弱变化。西方的工业革命加快啦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同时伴随着交通、印刷、传播等各种手段的迅速更新,人类社会本身的演进也在发生着迅速的演变。而中国人这种“自觉”的“断代解读意识”要比西方人至少要晚上两个世纪左右,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以西制西”的观点,这之间已经过去啦150余年,更何况林、魏都是无声的呐喊者,之后的康、梁哪怕是戊戌六君子也只是发出过微弱的声音,但这声音足以唤醒有识之士的共和观念。1919年的五四运动用如今批判的眼光来看可能果真存在许多的弊端,大面积的销毁旧物、毫无选择性地摒弃一切民族传统性的东西、提倡武力革命……但其在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性质却不容怀疑,五四后的社会才具有啦较为普遍的“人类自觉”的理念。从18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到1851年《海国图志》编成再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又失去啦200年的自新良机。

西方人更善于一种理性的归纳,对于前后的纵向以及同时代的横向差异自然是他们时常会关注到的问题焦点。中国人讲求“实用”,感性色彩较强,也不乐于归纳一些性质与规律。从语法这一小角度来说,西方很早就有完备的语法书,而发源于几千年前的古老汉语直至1898年才有啦建忠先生编定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虽在今日看来,里面的许多观点都有疑问,但其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顾城可能是中国文人中明确以人物间的断代关系作为关注焦点的第一人,虽然他的本意并非要可以关注这一现象,但其以“一代人”入题正是表现啦一种对于人类断层的自觉态度。

或许文学史上还有一些比《一代人》更短的诗,但作为诗歌史上的经典之所,若是能再找出比其字数更少的佳作,或许真是难上加难。18个字:“黑夜给啦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若是换作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引起这样广泛的关注,顾城用这18个字表现出啦文革中生长、成熟的一代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性质。他有别于先前与先后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革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当然,以《一代人》为例只因其具有特殊的典型性和“发端”性质的重要意义。这之前与之后的任何“一代人”都与前后待人之间有着诸多“共性的差异”。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急遽加快,近代人的“断代差异”在不断地变得更加明显,而这样的一种年龄间断也在不断地压缩,相应的,断代意识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以“代”为单位的集合之间的差异性是尤为明显的。它不仅表现在外在事物,最重要的还是展现在思想内。上世纪20年代的人们,也就是我祖父那一代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封建性的残余。而在我父亲这些出生于60年代末期的人们,则更加地与目前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所接近,他们正是这一时代的中流砥柱。而我们也会发现,近二十年,随着社会速度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原先以10年为一单位的断代标度已然变得更短,甚至如今有“三年就是一代人”的说法。即便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我们已经发觉相对于00后来说,我们很多的想法、观念已经很久。而目前则是更加出现啦例如“05后”这样的以更小的数据差额为断代依据的划分概念。这也与我上面的观点所契合。

这样的一种断代意识已经表现得很强烈、很明显,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化的心理意识。或许再过几年,05后看08后又会有一种存在代沟的感觉。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有趣。

顾城读后感篇5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是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读后感篇6

读一个人的诗,首先要知道诗人的生活背景年代,生活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才能知道诗人在写什么。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读顾城的诗,就如进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他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又在其间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你又会觉得着忧伤如铅一样沉重,重重的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因为这忧伤写出了一代人的忧伤,是面对现实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留给了我们一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诗。

顾城大部分的诗都是清新自然的,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他的诗自然纯净,就像古代主张“性灵”一样,他的诗如同自然的宠儿,与自然合为一体,其实我觉得顾城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认真的构筑着自己的童话城堡,别人进不去,他也出不来。

顾城至今也是不能被许多人所理解,在1993年和他妻子一同死亡后,很多人都说顾城杀害了他的妻子,这让一个如此纯真的诗人顿时变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魔鬼,我觉得这对顾城是不公平的,从一个人的诗便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虽然顾城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只有一个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诗。

学习诗歌写作,就应该看顾城的诗,不仅要从中学习他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学习他的内心,回归本真,“性灵”再现,这就是我在读了顾城的诗以后所感受到的,诗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本真在,诗就在。

顾城读后感篇7

阳光,几经波折地钻进了我的房间,轻洒在书桌上的一角。长吁一口气,合上了灰白色的书页,我望着封面上一动不动的顾城,他头上用牛仔裤自制的、未封顶的直筒帽子……以及他那秋水般澄澈的孩童的眼睛。我闭上眼睛,捕捉着这如同游丝的感觉。

他是个任性的孩子,他生于黑夜,有着那黑夜所赐予他的眼睛。但是,他却用其去寻找光明,去将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化作孩童的臆想。用他的彩色蜡笔,画下笨拙的自由、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一只不会流泪的眼睛。此时,有谁可以否定他那敏锐的看透一切的任性孩童般的洞察力呢?

但是,洞察力却不是筛子。真与善融入了他的脑海,他满足;假丑恶溅起了水花,沉入漆黑的底端,他不安。他发现他没有领到那彩色的蜡笔,洁白而又锋利的白纸给他留下的,只有手指的创痛。

顾城开始寻找属于他的爱情,他想,他的爱人从未见过阴云,只会用晴空颜色的眼睛一直地注视着他,一直。

顾城,他的一生爱过两个人,谢烨和英儿,但是最终英儿跟着外国老头去寻找“爱情”了,还有绿卡。英儿作茧自缚的行为令他痛苦不堪。不禁让他感叹着世间的是非,是多么令他不解。

随后便是谢烨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顾城的受伤的心,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他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顾城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儿子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顾城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不解,如同孩子般的不解令他愤怒、令他失去了理智。终于在某一天谢烨提出了离婚,他两眼无神地盯着谢烨的身后,拾起身旁的冰冷的斧头,轻轻地靠近,再靠近一点......

鲜血伴着如撕裂绢丝的尖叫声缓缓流淌。顾城,呆望这一切,又在随后的仓促之中写下几封遗书,上吊于一棵大树。

他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既是任性的孩子,又是残暴的君主。我看来,他不过是个可怜而可悲的失败者罢了。而失败的原因,是这任性孩子的智慧与敏锐。

有时,敏锐到看透一切的人是不配拥有幸福的。恰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般,被诅咒的黑豹般的眼睛,是他不得不直面沉寂的黑暗。无知有时便是智慧,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盔甲与财富,因为你尽可以无耻的、没心没肺的活着。

而顾城,这个孩子,是社会产物的失败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得不让他好好思考一番自己的意义,他也曾说过人生不能有目的,因为目的是空的;人生不能没目的,因为人生是空的。

充实与虚空有时就在一念之间。你尽可以化迷惘为目标而活,作家诗人之中自杀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思想耗尽了,空了,于是他们便死了。但是这仅仅是他们将色化空,又何尝将空化为色?

我虽然貌似只有十三、四岁,但我自认这要比他们好太多了,平凡、毫无特点的我感到幸运,因为我没有他们伟大的想象力、没有世人肯定的冠冕、没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这就够我窃喜一阵子了。

重新睁开眼,不禁一笑,这不便是我的感触吗?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顾城读后感篇8

顾城的《一代人》,讲述一代人在黑暗中求索光明的内心关照。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沐浴在光明中成长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睛。我们的眼中不再是低矮的平房,不再是自行车的长龙,不再是满街的标语口号,不再是清一色的着装。我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纷繁世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洽谈,北京奥运成功举办,这是写在我们这代人眼中的符号。我们看到了屹立的高楼,看到了繁华的港口,看到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奔赴同样的国度,看到了用互联网沟通的世界正在逐渐缩小。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单一的纯色调,而是纷繁复杂的线条交错。于是,目绪的太多,心态也就渐渐平和了,对于那些所谓早已成文的道德准则,我们选择换一个视角去审视,所以,当问卷调查中问及“诚实意味着吃亏”这类价值取向问题时,我们有权选择“难以评价”的回答,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默认,只是我们觉得,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需要的不仅仅是道德准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假设将这样一个关乎打得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调查放在三个年前我们父辈的身上,他们所做的回答一定会更让大众满意甚至称赞。然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里多了更多怀疑的目光。因此,当初出茅庐的我们走向社会,站在价值取向的岔路口,方向感依然会那样明确吗?我们是否变得犹豫?其实,这不是谁的过错,也并不能说明我们道德沦丧。只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在尊重道德的前提下,为自己披上了自我保护的面纱。的确,当我们目睹了太多机遇,同时面临着众多挑战时。我们的脑海中应该少一点盲从,多一点辩证的汲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双手。我们有时选择沉默是因为我们更明白行动的意义,“难以评价”的回答也正是因为我们更想用双手去践行道德的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80后”的李想胜任泡泡网首席执行官时,当少年作家们用文字书写绚烂青春时,当护送奥运生活的队伍中终始飘扬着或红色的年轻旗帜时。当抗震救灾中年轻的生命排成献血的长龙,在网上发起绿丝带爱心行动时,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得到年轻的双手共同撑起的新天地。这是手的凝聚,这是新的力量。在挑战面前,我们不在缄默。在“知”和“行”之间,也许缺乏经验的我们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这就是我们年轻的下一代,一群曾被称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是我们正在成长,正在成熟。道德伦理,价值取向,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空谈,而是被我们看在眼里,刻在心中,付诸行动。如果说古城是在黑夜中寻找光明的一代人,那么,我们则是在光怪陆离中敢做敢行的一代……

标签:顾城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