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就业形势

创新时代鼓励毕业生勇举创业大旗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在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无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一种日益重要的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方式。

创新时代鼓励毕业生勇举创业大旗

青年就业 应随经验累积不断调整预期

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遍的一个趋势是更加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经验。在这样的求职环境下,总会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要面对来自中小城市有经验工作者的求职竞争,对于后者而言,他们可能并不像前者那么重视工作的稳定程度,而更加重视发展机会和报酬,相比之下,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本质上来看是青年就业问题的一部分。从世界范围看,青年就业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基本特征是青年人群失业率高,而劳动参与率则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失业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不容易适应岗位要求。当市场上还存在着更有经验的劳动力可供选择时,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群往往会被排挤。

不过,随着经验的积累,青年人的就业机会趋于增多,特别是他们拥有良好的受教育水平,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终将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有调查显示,在2000年的时候,青年失业率较高,劳动参与率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明显偏低。五年后,青年失业率有所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验和市场适应的作用,也说明了青年人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逐渐融入社会劳动大军。而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自主创业。

转型时期 毕业生创业缓解经济压力

当前,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亟待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从而提高增加值。有数据表明,我国就业的行业分布与目前的资本劳动结构密切相关,除制造业以外,服务业的就业分布也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例如,服务业中占比较大比重的行业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之下,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还比较低。

另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应对工资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产业的冲击,更需要大学毕业生创业,紧跟世界潮流和产业发展方向,实现扩大就业和增强创新能力两大任务。始于2004年的民工荒现象使得农民工工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这对于长期以低廉劳动用工成本为特征的众多产业来说,无疑形成了严重的发展瓶颈,特别是沿海城市的许多出口型产业。

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需要摆脱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增加值,从而在新形势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种生产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更多地需要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承担。

同时,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更多地需要依靠技术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创业就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企业逐渐摆脱劳动成本优势,形成以技术、资本及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 毕业生创业资金与成长环境

然而创业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是任重道远。他们需要亲朋好友的理解,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首先应体现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这对于尚未工作过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显然是一个主要的创业障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创业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或知识含量,对资金的要求通常也会高一些。如果能够有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那么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显然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给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给予扶持,例如,2005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每年5000万元,连续三年)并制订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上海市大学生依托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培育技术创新人才。从2007年起,上海市将每年出资1亿元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有数据表明,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已经成为上海市拓展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2006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27%,实际就业人数比2005年增加1.1万人。上海市政府的有关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的就业增长。

其次,政府的支持还体现在为微小型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是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够逐渐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促进企业成长,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一些研究表明,微小型企业的生存环境令人担忧,而大学毕业生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模式多为微小型企业。

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年来对北京市城镇单位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规模越小的企业,就业增长越慢,甚至为负增长。也就是说,按企业的就业规模来衡量,规模越小的企业,负的就业净增长,或者就业净减员的效果就越显著。相反,规模较大的企业呈现出较快的就业净增长趋势,这种趋势无论是从所有行业还是从制造业来看,都是如此。以2004年的调查数据为例,就业量在32人以下的企业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实际上净减员了6.56%,而就业量在167人至358人之间的企业则实际净增员了2.16%,而且随着就业量的递增,企业的实际就业增长由负转正,即由净减员变成净增员。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与小企业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由于生存环境差,小企业家底薄,信誉度不高,难以获得政府和银行的资金和贷款支持,也就很难获得较好的发展,甚至于只能够苦苦支撑,对于吸收新劳动力就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组数据说明了同样的问题。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6月底下降为2505.7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根据全国工商联的数据,到2006年年底,个体工商户增加到2576.2万户,但与1999年的数字相比,依然还是少了583.8万户。

可见,近年来,微小型企业的成长环境并不好,在资金、市场和经营等环节都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一些研究者指出,包括税收、卫生、管理和摊派费等在内的各种费用的增加,也是造成微小型企业难以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这些方面,政府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应尽快促成市场环境的改善,从而推动微小型企业的成长,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教育与引导 高校与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和社会应适时引入创业教育与引导,使大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的积极意义。

当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毕业前会对他们进行就业和求职培训,以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好地寻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这种短期和应急性质的培训显然不足以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因为创业是一个较为艰辛的过程,需要有事先精心的准备,包括在认识上、技术和资金乃至经营理念等各个方面的准备。这个准备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并非毕业前夕的几个月就能够完成的。

以本科教育为例,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创业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就业的多种选择,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准确定位。在这方面,上海的高校做得比较突出。在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创业培训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这些课程使学生们认识到,到公司当“白领”,已经不再是大学毕业生唯一的价值取向。

对于那些已经毕业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培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培训应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来进行:地方政府推动并促成,而高校则是举办就业培训的重要场所。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7年出台的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7项优惠政策中,有一项与创业培训直接相关: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3个月以上创业培训的,给予一次性创业技能培训补贴,补贴标准为市州级1200元/人,县级1000元/人。这些优惠政策能够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