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职场 > 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光阴似箭,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学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制定好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格式是什么呢?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x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性大,课堂常规较差,尤其是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5、初步感受“形”与“体”的联系,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6、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简单的分类,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收集、整理数据,并把统计结果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7、能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初步能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数学规律;在学习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口算方法时,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在口算练习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培养思维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和对图形进行折、剪、拼等变换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判断。如利用估计监控计算得数、检查解决问题的答案,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合情推理等。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回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独立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做到备好课、备好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3、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尽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6、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7、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8、利用家长联系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转变后进生方法及措施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3、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安排成绩好的和他们坐一块,以便帮助他们学习,共同提高成绩。
  
  4、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