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排行榜

巴中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排行榜1.12W

10、蒲大义

巴中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蒲大义(1916一1973),平昌县喜神乡人,出生在一个9口之家的贫苦农民家庭。他不满7岁就给地主作放牛娃。稍长,又作长工。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在喜神建乡苏政权后,他首先参加儿童团并任儿童团长。同年9月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3l军93师274团3营任通讯员。时逢反敌“六路围攻”,战争频繁。他在兰草、得胜、恩阳河、江口、土门寺等战斗中机智奋勇。1934年初,被调到274团任团部警卫班长。同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随部在参加柳林溪、广元、平溪坝等地的反围攻战斗中,顽强无畏。于次年元月,被选送到红军大学深造。不久,随校参加长征。红大毕业后,调任红五军团任侦察排长。在天全、荣经等地的-战中,获敌大量情报,得到-嘉奖。1936年元月,他入红31军教导大队学习期间转为0正式党员,结业后,任红31军274团特务连长。随之,参加山成铺、打拉池、天水铺、通渭等战斗;在长胜口伏击战中,他率领全-士一举全歼敌军一个连。到长征结束,先后参加战斗数十次,负伤8次。

“七七事变”后,蒲大义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2营7连一排长,随部开赴前线抗击日寇。在山西黎城神头岭战斗中,他以一排兵力,仅半小时打死日军百余人,首次生俘日军5人,因而受到-、-的表扬,并亲自授予他银质奖章一枚,他领导的排也命名为“蒲大义排”。1938年2月,任772团1营2连连长。在彭城战斗中,旅部为敌包围。他为掩护-及旅部转移,便带领2连和临时配属的工兵连与数倍之敌激战一昼夜,大部人员壮烈殉国,蒲亦身负重伤,但他仍与幸存的几名人员巍然坚守阵地,致敌寸步难移,保证了-和旅部的安全转移。战后,彭总下令记功一次。1940年8月,已升任副营长的蒲大义,在山西寿阳松塔镇战斗中,担任掩护李达-和129师师部机关转移的阻击任务。对垒中,与主力部队失掉联系,在强敌包围下,他抱着又一次负伤的身子,率领仅剩下的5人,边战边撤,沿途收集被敌冲散的同志和伤员100余人。凭这支伤残队伍与敌血战5昼夜后,才会合主力。129师为表彰他的功绩,再次授予他奖章一枚。1941年他晋任772团2营营长,率部参加反扫荡战和百团大战。由于他指挥果断,出奇制胜,受到旅部嘉奖。八年抗战中,他参战百余次,负伤6次,受奖4次。

抗战胜利后,-19军17000余人首先发难,进攻山西上党,拉开内战序幕。时任山西独立团团长的蒲大义,奉命配合兄弟部队,奋起击溃敌军。1946年6月,他调任386旅29团团长时,率团投入晋南战役。用美式武器的-军恃人多势众,向解放军阵地一次又一次猛扑,他在硝烟滚滚的战火中,一只小腿被炸断。他谢绝卫生员、救护员的抢救,只要过一个绷带缠住血流如注的伤口,继续指挥战斗。1949年,9月,他任18兵团62军186师师长时,率师参加太原战役。太原解放后,奉命向西北的甘肃、青海挺进,转而由陕入川投入解放大西南战斗。刚一解放成都,即挥师越过二郎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康定城。接着,兼任康定军分区工作,率师及时歼灭叛匪,受到兵团通令嘉奖。旋而入黔东南剿匪,历时半年,经百余次大小战斗,歼灭土匪3万余人、缴枪1.2万余支,解放土匪盘踞的20多座县城,肃清了黔东南的匪患。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的蒲大义,率所部186师赴朝参战,抗击了美军的多次进攻。1954年,他升任16军副军长。朝鲜战事结束归国,又再入南京军事学院继续学习。

蒲大义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为国为民流血负伤,屡立战功。-于1955年授予他大校军街。1961年晋少将,并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他从学院毕业后,受命为西南军区昆明炮兵司令员。受命之日即奔赴昆明部队驻地,在大山脚下组建起炮兵部,从而祖国南疆有了一支铜墙铁壁的“保护神”。其后5年,昆炮划归昆明军区时,他任该军区副参谋长,分理特种兵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0”开始后,他受冲击而-离开岗位。1969年底,-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调他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负责全面工作。他不顾多伤多病的身躯,拖着一条二等残废的伤腿,带上家小来到热带地区的云南思茅。他征尘未扑,便同战士一道搭油毛毡棚;机器未到,又同战士刀耕火种。以极短时问组建起兵团部。各级领导机构亦相应建立,并开展工作,全线转行到生产建设。

时年的思茅,荒凉、旷野,人烟稀少。3000里橡胶林与杂树野草为伍,飞禽走兽出没其中。兼之交通梗塞,燥热多雨。但蒲大义在这许多青壮年难以忍受的艰苦环境面前毫不畏葸,永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青春,常与战士共一食堂吃饭,一道排队购物;遇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干部、战士。在兵团创业的日子里,干部和战士的毡棚常遭大风、冰雹袭击成灾。每当灾情发生,他就急奔灾区察看灾情,妥善安置受灾同志后才去收拾自己受灾的“家”。

偌大的思茅地区,分驻兵团上百个大小单位,在短短3年里,蒲大义走遍了所有单位和3000里胶林。1973年2月,他终于劳累过度,病倒在床。兵团同志千方百计将其刚从死神中夺过来,他又投入繁忙的工作。4月18日,他口噙药片,参加兵团党委会议,由于积劳成疾,引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翌日逝世。特例授予烈士称号。

9、李勃

李勃(1912―1992),原名苟兴阳,平昌县马鞍乡人。6岁半在其二爷办的私塾里读书,9岁开始务农,12岁跟随父亲当“背佬儿”。甲子(1924)、乙丑(1925)年间,家乡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熬过这场灾难,父亲带他到宣汉县板凳垭一小店扒松毛、捡松豆糊口,后来又到矿山背柴,最后回家和母亲一起靠挖葛根、脚板苕和野菜充饥。16岁那年,他到一家染布店当学徒,辛辛苦苦干了5年,没挣到一个工钱。

1932年红军入川,土豪劣绅惊恐万状,穷苦百姓盼来了翻身的希望。他听说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穷人的,便天天盼望红军早日来到自己的家乡。1933年8月,当红军快要打到他的家乡时,仓皇撤退的川军进村抓夫,他被几个官兵抓住,不容分说,绑上就走。李勃一心要当红军,不肯为军阀卖命,途经道子时,他趁官兵们喝酒之机,便从后门逃走。

回到家的第二天,红军就来到了他的家乡。当红军在楼房沟开会成立苏维埃组织少先队时,他立即报名参加了少先队。红军见他手上有染布留下的靛迹,认定他是“半个工人阶级”,便介绍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可李勃一心要参加红军,当红军告诉他,共青团和红军一样都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他才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共青团,并到赤江县(今属通江县)参加了团员代表大会。会后,他被分配在赤江县当少共县委宣传员,不久任宣传干事和少共组织部长。其间,他参加了反“六路围攻”。1934年8月,他带领赤江县的团员代表到巴中县参加全省团员代表大会,会后被分配到恩阳县组建少共县委,并任少共县委-。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大转移,随即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因0县委-不在,他便带领县委机关随红军向西转移,赶到嘉陵江边时,大部队早已过江,只剩下在团山上的一个后卫排,江边也只有最后一条船,情况十分紧急。他指挥县委机关迅速渡江后,经江油到茂州找到了省委。组织上分配他到汶川县组建少共县委并担任-。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合后,部队继续向西北开进。由于0汶川县委-在前线牺牲,由他带领县委机关转移到马尔康、毛儿盖一带。这时,正是张国焘搞0、红四方面军南下的时候。1935年8月,他调金汤县组建少共县委并任少共县委-。在金汤工作期间,他曾两次遭敌包围,经突围才化险为夷。在红军的掩护下,他带领县委机关,毅然上了雪山。他们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战胜重重困难,经两天一夜的艰难跋涉,终于越过马鞍山到达天全。

当时四川省委住在天全,他们到达后即投入突击天(全)芦(山)雅(安)的工作。他被分配到雅安县任县委少共组织部长。不久又北上,翻越夹金山、党岭山到达西康省的道孚县。他负责组建少共县委,任中心少共县委-,同时转入中国0。

1935年6月,县委机关继续随红军北上,经炉霍、阿坝进入沼泽泥深、荒无人烟的草地。进草地前,地方干部编成川康工作队随红军一起行动。当走到草地中间地段时,带的干粮吃完了,就杀军马充饥;马肉吃完了,就找野菜吃。快到国际河边(即黄河上游)时,省委-李维海突染重病,不能跟队伍行走,李勃连累带饿也得了伤寒。一天中午,他突然感到腹部疼痛,象有把刀子在肚里直搅,脸上没了人色,浑身颤抖不止,痛得滚躺在地。道孚县委妇女部长何连芝急忙给他“揪沙”,挑“羊毛钉”。这法还真灵,疼痛很快减轻了,虽然病未全好,但却解除了危险。因为在当时那种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就是有一点点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小病,也能要人的命。他十分感激何连芝大姐,如果没有她,李勃恐怕永远留在草地里了。

走出草地到达甘南泯州,他被编入红四方面军党校一连。在部队继续北上的时候,李勃本来就没痊愈的病又突然加重了,在卫生队里几次昏迷不醒。领导见他无法随队北上,想把他留在泯州,当他得知要把他留下时,使出全身力气大喊:“我不留下,就是死在队伍里也甘心情愿。”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部队只好同意他随队北上。第二天上路时,他被扶在马上,两边各有一人搀扶。由于病情严重,道路又坎坷不平,他实在支持不住,几次从马背上摔跌下来,摔得鼻青脸肿。走了3天,他骑的那匹马死了,他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当时他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又到了生死关头,一旦病情再加重掉队,那就是死路一条。可是跟部队走,大家都疲惫到了极点,不能再连累。怎么办?最后他下定决心死也要跟上部队。他每天清晨和前卫一起出发,走不多远就掉到了本队,然后又掉到收容队,最后又被收容队拉下。就这样,大家走路他走路,大家吃饭他也走路,大家睡觉他还是走路,如此坚持了数日。两条腿走不动,就用四肢爬,脚磨烂了,膝盖磨破了,手和胳膊也磨出了鲜血,渴了没水喝,就喝路旁土坑里掺有牛马粪便的脏水……他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和部队一起到达了会宁,有幸参加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四方面军党校编入中央党校。他编在高级第一班。西安事变后,党校从定边迁到延安的桥儿沟。由于他患伤寒病持续时间长,又未得到及时治疗,加之长期过度疲劳,以致大脑一度失去记忆,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怎么写。到党校后,环境比较安定,生活也有了改善,他的身体才逐渐恢复健康。在党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建设和苏维埃建设方面的理论和政治文化知识。1937年4月,在中央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援西军红四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当干事,开始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至此,他才正式从地方转入部队。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他调任一二九师政治部-部干事兼-工作队队长及指导员。后来又负责山西河顺县八路军工作团的工作。同年秋,他在-部长带领下,参加了对晋东南、豫北、冀西各县的政治、经济和风俗民情的调查工作,为建立太行山革0据地做准备。此间,他还参加了粉碎日寇的“六路围攻”、“八路围攻”以及响堂铺、神头岭战斗。之后他调任十八集团军政治部-部副股长,并先后负责山西省潞城、平顺两县八路军工作团和河北省临城、内邱两县八路军工作团的工作。1939年又调到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任机关指导员。同年8月,调任特别团(当时也称朱德警卫团)三营副教导员。1940年1月,调任特别二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兼山西省安泽县独立营营长。5月,调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上干队学习,接受了严格单个教练,系统学习了连、营、团各级战斗指挥。1941年1月毕业,分配到十八集团军后勤政治部任组织科长。翌年8月,调十八集团军考察第二团,到晋西北考察工作。

1943年2月,李勃随晋西北考察团调回延安,分配在军委直属政治处任干事兼总务处协理员,次年1月任军委办公厅协理员。1945年5月任警备一旅政治部副主任。同年6月,警备一旅和三五九旅各一部组成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李勃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三支队由延安出发南下,途经山西,强行通过晋中平原-线,进入太岳区根据地边沿。他们从太行山到达河南西部,打下济源后,在攻打铁门的时候,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央指示,南下二支队调往东北,团以上干部先行。李勃同其他团以上干部一起,越过平津铁路,经过山海关,锦州到达沈阳。后又奉命返回锦州同赶到锦州的部队一起进行了整编。李勃调任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政治部主任,不久又调任热辽军区十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升任八纵二十四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该师在辽西这块三角地区(南面是北宁铁路、北面是锦承铁路)打了很多仗,先后参加了攻打建昌、凌源、北镇等县城和大城子、北票、松树嘴子、要路沟等地战役,还在杨仗子参加两次战斗。他们和兄弟部队一起按总部部署,集中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第一次打杨仗子,歼敌一个师;第二次打杨仗子,又歼敌两个师。随后,部队从热东开往沈阳以北,时值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气温低达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夜行军中,有一次山炮陷进了雪坑,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部队仅停留了20分钟,就有近千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幸亏及时采取了原地踏步等活动措施,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非战斗减员。到东北后,李勃于1947年12月参加了哈尔滨政治工作会议,会后调任十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纵队成立后的第一仗是打隆化,经激战全歼隆化守敌。其后,李勃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他调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军南下,到江西时曾兼赣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0年4月,李勃调军委民航局,负责组建上海办事处(也称华东办事处),任政治委员。同年8月,调任军委民航局西南管理分局政治委员。1951年11月,调军委民航局组建华中管理分局,任局长。他在民航工作期间,主要任务是团结、教育“两航”(-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起义人员,使他们更好地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服务。1952年10月,李勃调空军第四军,任政治部主任。在1953年的文化大进军中,他刻苦攻读文化课,经两年时间的刻苦学习,数、理、化达到了高中水平。1954年10月,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0党史、政治工作、军事、外交等课程。1955年9月,他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从政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委空军雷达兵部任政治委员。1960年8月调任空六军政治委员,1967年7月任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68年1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69年,他被选为中国0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75年10月改任济南军区顾问,并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8月离职休息,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8、何云峰

何云峰,男,汉族,生于1922年1月1日,四川省平昌县张公乡长城村人。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8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治部宣传员。参加了川陕革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直属政治处宣传员,第386旅77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员,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上党、晋南、洛阳、淮海、渡江、南昌、滇南战役。建国后,任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7、胥光义

胥光义,男,汉族,生于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

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1933年1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0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和红30军排长,保卫营副连长,保卫队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分队长,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参加了川陕革0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东进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步兵科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参加了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阳泉县委,南京市第7区兼区长, 第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建国后,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员,军勤部副政治委员,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后勤部参谋长,地质部党组-、地质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6、姜钟

姜 钟,男,汉族,生于1919年,四川省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汶川县、绥靖县县委秘书。参加了“宣(汉)达(县)战役”、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第2局科员、股长、副科长、1处助理员、3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第2局1处副处长,华北革命大学第4部主任。建国后,任军委工程学校第2部主任、校教育长,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副校长,西南第2局局长,总参谋部第3部4局局长、业务指导局局长、副部长、第一副部长、部长。

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晋升少将军衔。

5、傅崇碧

傅崇碧生于1916年,原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任第63军军长。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军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坚守防御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目田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傅崇碧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4、朱兆林

朱兆林,男,汉族,生于1907年11月17日,四川省平昌县板庙乡凉水村1社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参加了川陕革0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响堂铺伏击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第2野战军13军39师副政治委员,第2野战军供给部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战役。在上党战役桃川追击战中,荣立一等功。

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目田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3、萧国宝

萧国宝,原名徐永寿,1927年10月10日生于四川省南江县新民乡灌坝村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徐学义,母亲雷金秀。萧国宝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姐姐。父母企盼他健康成长,给他取名永寿。

伴随岁月的流逝,徐永寿一天天长大。他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很招家人喜欢。但因家境贫寒,身体十分单薄,为此,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多吃一点。徐永寿7岁那年,一天,母亲在路上捡到几个半截红苕,到家后烧熟就递给他。徐永寿先分给父母和姐姐,然后才拿起一份。父母不忍心吃,徐永寿就哭起来,边哭边说:“你们不吃我就不吃。”结果,一家人流着泪才将红苕勉强咽下。

1941年,徐永寿添了一个弟弟。不久,父亲不幸去世,生活更加困难。母亲左思右想,终于把他叫到跟前,泣不成声地说:“寿儿,妈妈无力养活你们姐弟几个,你就过继到萧家奔条活命吧。”就这样,徐永寿过继到了邻近的萧仕明家,改名萧国宝。

萧家虽是几辈人的佃户,但有田地种,农闲时还可以钻进老林去狩猎,境况比徐家好。由于萧国宝心地善良,十分勤快,加上他与妹妹萧国珍相处得融洽,不久,经人撮合,萧仕明夫妇决定把养子招为女婿。

萧国宝获知一消息,激动得辗转反侧,长夜难眠。萧国珍生得乖巧,柳眉杏眼,且能处处替人着想,是一个难得的好姑娘。想到将与这样的人一起生活,萧国宝当然兴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47年3月17日,当萧国宝与萧国珍刚刚完婚,新婚的喜悦还挂在眉梢,萧国宝就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抓去当兵。他先在南江县新兵营集训,三个月后,即转入胡宗南部第二十四师,后来,又到了第五十七师。在这里,萧国宝饱受-。他曾逃跑几次,但都被抓了回来。有一次,萧国宝害了痢疾,一天拉十几次肚子,连长怀疑他又要逃跑,命令士兵将他捆起来吊到树上轮番毒打。他被打得昏死过去,营长看见,又命令把他拖去活埋。后经围观的老百姓跪下求情,他才免一死。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解放贵州省会贵阳。尔后,根据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第五兵团参加成都战役。12月16日,第五兵团兵强渡岷江,攻占乐山峨眉,歼敌一部,迫敌宣布战场起义一部。在峨眉战斗中,萧国宝毅然参加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团一营二连一排二班。

成都战役结束之后,第五兵团奉命返回贵州。1950年1月14日,司令员杨勇、参谋长潘焱率兵团直属部队途经遵义刀靶水,突然遭到当地宋泽股匪的袭击。经激烈战斗,解放军终将土匪击退。通过这个事件,贵州匪情的严重性引起了兵团-的重视。因此,部队回到贵州,没有休整,立即投入剿匪斗争。

萧国宝自参加解放军后,觉悟提高很快。在部队离开四川之前,有少数新战士思想情绪波动,不愿出川进贵州。在二连召开的新战士座谈会上,萧国宝慷慨陈词。在他的影响下,新战士大都思想通了,并愉快地踏上贵州的征途。一路上,为减轻行军的疲劳,萧国宝又是拉歌,又是喊口号,激励战友们。到了宿营地,每天天刚亮,他就起来挑水、扫地。

在开始剿匪的最初日子里,部队由于日夜奔袭,不少战士没有鞋穿。萧国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到驻地,他找来稻草,给战友们编草鞋。有一次,萧国宝连夜赶编了34双草鞋送给友邻的第一三八团的战友们。在剿匪中,部队经常休息不好,为能让战友们多有一点休息时间,萧国宝主动承担公差。一次,萧国宝深夜还在为班里炒干粮,班长见他太累就要替换他。他坚持要班长去休息,两人互不相让。后来,萧国宝拉着班长真切地说:“你领导一个班够辛苦的了,现在部队剿匪任务重,休息时间少,你回去休息吧!我比你年轻,能支持。”班长见如此,只好休息去了。另一次,剿匪部队奔袭猴场,经过很多河流,当时,班长脚上长了脓疮,不能涉水,萧国宝就背班长过河,这天共过了45条河,萧国宝也背了45次。

1950年4月的一个雨夜。萧国宝所在的剿匪部队奉命夺袭大塘。

雨水浸泡的山路,似长了青苔的石头,很是溜滑。夜,一片墨黑,伸手不见五指。

萧国宝带着一个战斗小组小心地走着,但还是难免磕磕绊绊,行军速度迟缓。萧国宝急中生智,让大家解下脚上的绑带拉上,这样一来,不仅不容易摔倒了,而且速度也加快了许多。

1950年2月,部队围剿大方县大山脚股匪,萧国宝远距离将一匪首击毙,被誉为“神枪手”。3月中旬,在围剿单少武匪部的战斗中,二连刚冲上山头,就被土匪用机枪堵住去路。萧国宝即对连长说:“机枪掩护,我上!”随后,他滚出火力网,从侧面的陡峭悬崖攀上去-数枪,将敌机枪手击毙。部队一涌而上,消灭匪徒56人,匪首单少武被活捉。

部队继续朝大塘行进。突然,前面山脚一星亮光忽闪忽闪的,像一个幽灵。萧国宝迅速命令战士们就地趴下。他先静静地听了一会,尔后,朝后面的战士耳语几句,两人即向前爬去。

山脚下,两个匪兵狼狈地挤在一起,悄悄说着什么。说时迟,那时快,萧国宝和战友箭步跃上。匪兵见突然冒出两个人来,“啊”地惊叫一声,束手被擒。

经过简短审讯,匪兵交待一里开外的村子驻扎着一个连的匪兵。

萧国宝所带的战斗小组仅有四人,力量对比悬殊。他思考片刻,决定趁这个漆黑的雨夜,在土匪摸不清情况时进行突然袭击。

这场战斗从打响到结束,仅用近半个小时。但战果却较大,击毙击伤土匪六人,俘获65人,缴获机枪三挺,步枪30多支。

1950年7月,萧国宝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一连一班副班长。到10月剿匪部队在黄平旧州整训时,萧国宝已立了六次连功,二次团功。在第一四○团召开的庆功大会上,他被评选为全团的“一等战斗英雄”;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剿匪英雄班”。

在庆功会快要结束时,部队的-请萧国宝说几句话。他走上台去,激动地看了看各位领导和战友们,热泪盈眶地说:“我没有什么值得荣耀的,是党救了我,培养了我,我所取得一点成绩都应归于党!”顿了片刻,他异常激动地接着说:“我发誓为党的事业,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奋斗!”随即,萧国宝从怀里掏出一块毛巾,那上面用鲜血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献身于党”。

1950年10月30日,贵州剿匪史上著名战斗――长(顺)紫(云)惠(水)铁壁大合围拉开序幕,此次合围,贵州军区抽调了一三八团、一五一团、一四○团、十六军侦察营、十七军侦察营和随营学校二个队,共计12个营的兵力,另调1000民兵配合,规模较大。清剿的主要对象是盘踞在长顺、紫云、惠水地区的“贵州人民-自卫救国军”曹绍华部。

10月30日凌晨,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设在惠水县城的剿匪指挥所即向各部队发出了攻击命令。

根据部署,第一四○团一营负责完成捕捉曹绍华的任务。为保证任务的完成,全营召开了动员大会。经过发动,曹绍华的罪行激起了指战员们的愤怒,大家纷纷书写保证书决心书,表示坚决“为贵州人民除大害,立大功,捉不到曹绍华不收兵”。

萧国宝的决心最大。他找到教导员李继田,说:“教导员,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捉住曹绍华,为民除害,为营争光,看我的行动吧!”

“擒贼先擒王”,这是剿匪以来反复运用并取得重大收获的经验。只要将匪首擒住,其余匪众树倒猢狲散。为此,合围开始后,一营即组成八支武工队,直插曹匪腹地。

11月1日拂晓,即合围战斗打响的第三天,经过艰苦的跟踪追击,终于在苗岭深山的斗蓬冲发现了曹绍华。

斗蓬冲,位于长顺县睦化乡简南村,地处检马三槽中部,是一个南北环山、东西走向的袋形山沟。这里,地势险要,四面是陡峭的高山,只有东、西、南三个垭口可以进出。

据抓获的俘虏供认,曹绍华及其第一、二、四、五师残部共4000余人,此时正在斗蓬冲这个小村子里。

敌情得到进一步核实,教导员李继田立即考虑对策。按力量对比,解放军只有两个武工队共78人,而曹绍华匪部却有400余人,力量对比是一比五。若等其他武工队赶到,又怕曹匪抢占了有利地形或者溜掉。

李继田当机立断,决定趁曹绍华还未知晓情况,立足未稳,给他来个突然袭击。

部队按照分工,迅速向斗蓬冲的三个垭口扑去。战斗很快打响。

萧国宝所在的一班从东面垭口正面突进。当他和战友们翻过山梁向前冲锋时,敌人一挺机枪火挡住去路。担任正面攻击的部队被曹匪的机枪火力压在山坎下抬不起头,部队已有伤亡。

不搞掉这挺机枪,部队就不能前进,战友们还会继续伤亡。面对曹匪凶猛的火力,萧国宝怒火中烧。他一个纵身跳出山坎,端起冲锋枪,向火力点冲击。在前进中,萧国宝不幸腹部中弹,当即昏倒。

萧国宝苏醒后,看着曹匪的机枪还在吼叫,战友们还被压在山坎下,愤怒极了。他猛地站起来,迅速跃上第二道山坎。此时,“总参谋长”曹绍华、“-自卫救国军委员会”主席马启忠正在一块巨石后面督战,萧国宝跃身上去,将马启忠击毙。但是,一颗子弹打来,他再次负伤。萧国宝强忍着剧痛,以百倍的勇气向曹匪的机枪爬去。一步、二步……曹匪的机枪就在眼前,萧国宝以惊人的毅力高喊:“同志们,冲啊,活捉曹绍华!”他随即向机枪扑去。曹匪的机枪被堵住了,然而萧国宝身中七弹,壮烈牺牲。

后续部队冲上山头,毙匪208人,其余溃散。武工队随后展开搜山,在一石缝里将曹绍华捕获。

萧国宝以身躯堵机枪的壮举很快在全国传开,新华社以《马特洛索夫型剿匪英雄――萧国宝》为题,发表了长篇通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前往长顺摄制了纪录片。贵州省军区授予萧国宝“模范共产党员”、“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西南军区将萧国宝所在的二连命名为“萧国宝英雄连”。

1951年1月,长顺县各界召开了追悼大会,赶建了“萧国宝烈士陵园”。萧国宝的家乡四川省南江县也为他建了纪念馆。

贵州省军区大礼堂前,萧国宝烈士的塑像高高地矗立着。

历史没有忘记,萧国宝的事迹又被编入《辞海》、《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等书籍。

人民没有忘记,每当清明时节,长满松柏的陵园,游人如织,供人凭吊。

2、吴瑞林

吴瑞林(1915-1995 )原名吴尚德。四川省巴中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甘少年先锋营营长,少年先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共青团通江县委-,少共川东北特委-,0大金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少共大金省委-,大金省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0鲁东南临市特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0泰山地委军事部部长,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警备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安东军区司令员,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长。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部队先在彰武以南阻击-军“西进兵团”西援锦州,后参加辽西会战,会同兄弟部队围歼该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1948年12月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阻止-军西撤,继而攻占-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对北平(今北京)守军的包围。北平和平解放后,奉命组织部队执行对-军第101军军部和第271师的改编任务。1949年4月,率 部进军中南,先后参加安新战役和豫西、豫南地区剿匪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一次战役中,集中主力于长津湖以南黄草岭、赴战岭地区阻击美军陆战第1师及南朝鲜军首都师、第3师的猖狂进攻,连续激战13昼夜,歼敌2700余人,其中美军1000余人。之后,又指挥部队连续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西海岸阵地防御作战,协同兄弟部队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以沉重打击。1952年10月率第42军回国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常务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目田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0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1995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

1、邹容

留学日本始改名为容。自幼聪慧好学,六岁入私塾,年十二诵《四书》《五经》及《史记》、《汉书》,皆朗朗上口。父以科甲期之,然容终厌经学之陈腐,弗欲仕进而心向新学。年十三偕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容乃-而出,虽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后以父命入重庆经学院就读,至则非尧舜而薄周孔,侃侃而议,无所避忌,被除名。年十七,父命就学日本,革命倾向始趋显露。凡留日学生-,容则争先演讲,陈述己见。言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之革命分子。未二载,赴日学监姚文甫因奸私事败露,容偕五人直入其邸,数其罪,批其颊,剪其发辫而出。清驻日公使照会日外务省索办容等,不得已而归国。归国后与章炳麟会于上海爱国学社,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容草《革命军》一文就正于炳麟,炳麟为之序而刻之。会江苏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查办革命党,捕章炳麟等人入租界狱,容乃奋自投狱与炳麟共患难,被处刑两年,罚作苦工。洋人待囚虐,食麦饭不饱,容被折磨致病,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年4月3日)卒于狱,年仅二十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于上海华泾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追赠容为“大将军”。

容秉性刚毅,见义勇为,常切齿于满清统治之□弱腐败,向往于中华民族之新生崛起。平生以推翻满清统治、革新中华为己任。所著《革命军》乃其思想意志之集中体现。其文呼天吁地,破噪裂喉,赤心拳拳,影响深远。章炳麟称其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之《苏报》誉之为“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若能以此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华当兴而勃焉。”此书曾风行国内外,一时售数逾百万。吴玉章题诗赞云:“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可谓是对其一生及《革命军》功绩之中肯总括。《清代人物传稿》、《清代七百名人传》、《巴县志》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