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4篇 《魏书生报告》:颠覆思维的启示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深受启发。魏书生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演讲技巧,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让人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报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4篇 《魏书生报告》:颠覆思维的启示

第1篇

听了魏书生专家的报告,如梦初醒。从教以来,一直认为教学很累,当班主任更累。但是,魏老师的人生却是如此精彩、光芒绽放。无论他是在什么位置,做局长也好,当班主任也行,他从来都是在享受人生并成就了自己。

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把做对的事情坚持做,做好的事情做得更好。他讨厌“反思”这个词,他善用正思,他鼓励教师在每节课后在自己的教案上务必写一句话,就是我这节课有哪些优点呢?没上一节课找一个优点,优点就是创新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改革的动力!教师上课也会越上越开心,教师开心,学生就更开心。是啊!以前总是找自己的缺点,自己哪里教的不好,这节课有哪些不足,绞尽脑汁的想,问领导问同僚,可是什么时候问过自己哪里做的好,可以再做下去,有多少好方法刚冒出苗头就不再显露了,灵感出现了也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就像是机会来了而自己错过了,多么悲哀。

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教师是荣幸的,要想获得教师幸福,就要不断在给自己肯定的同时不断努力上进,为自己喜欢并真心愿意付出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教师不应该是劳累的,应该是幸福并快乐的。凡是劳累的,就要找找问题所在,我作为新教师就应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把孩子当成发展中的人,和孩子平等交流,但是对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不能一刀切,学习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孩子要觉得学习很快乐,所以优点很重要,魏老先生说,即使是最后一名的学生也要让他找自己的20个优点,我能记住几个字,我愿意学几个字就学几个,我想这就是因材施教。

我想我通过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乐于教育、乐于生活,做幸福教师才能成就幸福孩子。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4篇 《魏书生报告》:颠覆思维的启示 第2张

第2篇

听完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感触最深的就是魏老师那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魏老师所说的“民主管理班级”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管理能力等诸多能力,在一个班级里,一个教室,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无限的展示机会。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给予了积极的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在班级这个小型社会里,得到了发展和张扬。几十个人组成的一个班级里,居然有“法院”“警察局”等机关。学生在自己创造的最真实的情景中,得到了最真实的社会体验。很早就听说“懒”老师能带出“勤”学生,“勤”老师就只能带出“懒”学生。魏老师所说的“主任能做的校长不做,老师能做的主任不做,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也就是倡导的这个思想吧!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魏老师才有时间与精力身兼数职。把班里的'大事小事都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去负责,负责管理的同学又搅尽脑汁为自己所管理的事情出谋划策,这样一来,使每个同学感觉到自己都是重要的,学生一旦有了被重视的感觉,就会更大地激发他在这一方面的积极性,无形中每个学生为班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后,我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心态应该摆正,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想想自己也有不满的情绪,也曾有抱怨的时候,抱怨学生们怎么也学不会,抱怨学生太调皮了,听了魏老师对待工作那恢谐幽默的态度,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既然困难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何不去直面困难,找到解决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学生不爱听课,那我们就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用魏老师的心态去生活,那我们的生活中,烦恼会减少,快乐会多起来,生活会更和谐。

第3篇

读过魏老师的,学习着他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法,一直敬佩、感叹、仰慕,终于见到了他本人,真的很激动。上、下午分别连续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偌大的会场里,无电话铃声、无人走到,都怕错过了他老人家精彩的讲说。

从进入会场,魏老师就站在台上讲,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已经65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清冽,而且语调更是诙谐幽默,时不时还给手舞足蹈,带着动作,让我们听得轻松愉悦。他说:我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我就是做好平凡的自己,做好平凡的工作。因为生活就是平平常常、平平淡淡。从教书到工厂再到教书,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到教育局局长,魏老师的一路历程,他就是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一件件小事,就是做小事做小事,干小事干小事,拿得起放得下干得实。

生活中工作中就是一件件小事,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想干,怎么能做好工作呢?想想自己曾抱怨过、愤慨过,可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把一件件事情做好,才能解决,为什么不做好呢?每做好一件事是多么喜悦多么有成就感啊!我也要如魏老师所说的,每天不为难自己,不放纵自己,坚持做好工作中的小事,比如备课、比如批改、比如上课……把该是自己的事做好,备课准备充分,课件齐全;上课精彩,力求测试达标;坚持读书,和学生共读;批改细致,查缺补漏;辅导讲究方法,抓准时机……让班级里的学生爱学乐学勤学。

每天上班面带微笑,放松心情踏步前行,走进教室,检查班级管理中的小事是否完成,督促提高,拿出教材研究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每课一歌每课一练每课一思,多和同事研究,多看书籍丰富自己。不怕慢就怕不干,不怕做就怕不坚持。就做好这些小事,每天的工作就会顺顺利利。

就如魏老师所说,就是做小事做小事,今天没做完,明天接着做,最好今天做完提升喜悦感,成就感。找准自己的心想要做什么,守住想要做事的心,就是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做好。耕耘自己的心田吧,从现在开始,从面带微笑开始,从放松身体开始,从呼吸均匀开始……

魏老师说快乐是最难的,是需要训练的。其实想一想他说的话,想一想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觉得快乐好难呢?每天都是烦恼,微信里聊烦恼、发烦恼,于是那些烦闷的情绪神经就疯涨了。他说你要是觉得每件事情都非常有意思,有趣,比如写笔记,你就想啊这是用公家的时间在练自己的钢笔字。哈哈哈我们都笑了。是的,魏老师整个演说就是这样,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冠冕堂皇的口号,没有条条框框,几大点几小点的罗列,从国际形势到家长里短,看似天马行空,听着却句句在理,无不彰显着入世的智慧,生活的道理。

老师的快乐就是不为难学生,不放纵学生;班级管理就是一民主,二科学(按规律养成习惯)还有一小点就是练注意力体操。注意力体操就是四个字:松、静、匀、乐。松就是放松身体,静就是心要静,匀就是呼吸均匀,乐就是情绪要快乐。看着魏老师在台上边说边给我们演示,而且让我们和他一起微笑,微笑,直到会场里的老师都翘起了嘴角,他也笑了。他说就是啊,我们就应该这样啊每天训练自己的快乐情绪,慢慢慢慢地快乐神经就多啦,生气那些啊就没啦。

是啊,面对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快乐的助力,下雨了,湿润空气,没有灰尘,多好;阳光明媚,心情更加开朗雀跃;学生惹我生气了,他是在磨练我的毅力;成绩低了激发了我的动力……一这样想真的是快乐啊。教室这个职业就是个寓教于乐、苦中作乐的活吧,其中很多的快乐等着我去体会,那现在就出发吧。

第4篇

在中国,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关注人际关系,要敏于研究“人学”,要善于采用一系列办法让大众从较远的地方欣赏自己,久而久之,使大众在不经意中把自己搬到他们的心坎上扎根。应该说,这是一条制胜之道。当代初为人师者是否应从这里得到启示,我想该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同。他和常人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

(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

(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不过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

(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

(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

还有很多奇特现象,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现在要研究的是,这种奇特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根源又在哪里?

从影响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一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他是纵向地走到了21世纪了呢?还是横向地误入歧途走进了“异国他乡”?我想,我们目前还不便于下结论。魏书生毕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目前似乎对于我们的意义还不算大,大的则是在我们的常规文秘站:天地中,他刮起了一股“反常规之风”,至少使我们看到了“别样的人们”在走“异路”到“陌生的地方去”。这是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在目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魏书生的探索至少要比那些没有什么探索就匆忙自诩为教育家的“跨世纪的人儿”来说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主张,今天提出学习魏书生,就要学习他的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不要去学习他的一招一式,更不能因了他的招式的神鬼而全盘否定这样一个少见的奇才。在中国,奇才,鬼才,实在是太少了。

再从根源上探究。魏书生语文教学之“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人”“奇”。没有这样的“奇人”,就没有这样的“奇教”。我一直以为,魏书生所以能像上述那样施展奇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本原因在于,魏书生把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代“小魏书生”。魏书生不同常人之处是同时有两个魏书生在。一个是凡身肉体魏书生,一个是意念魏书生。意念魏书生始终依附在凡身魏书生身上并时刻指挥着活生生的魏书生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魏书生初三时就停学了,他的语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他从未说过有什么名师从旁指路,事实是有一个意念魏书生在指使凡身魏书生行动。凡身魏书生的成功就得力于意念魏书生的指导。现在,魏书生是教师了,他要把自己彻底变成意念魏书生,用自己成才的经验来指导新一代“小魏书生们”的学习。他的学习语文的多种“系统”和规则活动实际上就是他个人从前学习语文的切实经验,他把自己的自学之路变成了眼下的教学之道。所以我坚持认为,“奇教”完全由“奇人”而来。从研究魏书生上说,我们实在有必要研究他的这种变“自学”为“教人”的巧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