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散文怀念写作随笔

  散文怀念写作随笔

不是所有的邂逅都会是一种缘分,也不是每一次的分手都会黯淡黄昏忧伤的表情,在你的眉宇间,分明有一种绽放源于故乡情真意切的思念。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怀念写作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散文怀念写作随笔

散文怀念写作随笔一

隔着季节的河,把手伸进等待的雨季,所有的仰望都高傲地抬起头,让泥泞中的跋涉,愈发的沉重和厚实起来。

多少次设想,有一种心情会如期抵达,在花开花落的日子,无论是泛滥在我文字中的意境,还是飞翔在目光深处的语言,每一次的漾起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

我知道,不是所有的邂逅都会是一种缘分,也不是每一次的分手都会黯淡黄昏忧伤的表情,在你的眉宇间,分明有一种绽放源于故乡情真意切的思念。

我知道,不是所有的表达都会有一种结果,也不是每一次的悲伤都会是意想不到的结局,在你的目光中行走,分明有一种浪漫源于故乡魂牵梦绕的等候。

当这褐色的村庄,渐渐地着满生命的色泽时,曾经的耕耘,曾经的付出,就是被父亲用汗水和智慧触及的诗句。

当这燥热的夏日,渐渐地被蝉声和蛙鸣占据时,曾经的诺言,曾经的坚守,就是被母亲用情感和淳朴触及的灵魂。

面对宁静的夜晚,面对洁白的月光,我还能够告诉自己什么?唯有撕开睡梦中的呓语,唯有珍藏这古香古色的乡愁。

面对季节的喜悦,面对金色的麦穗,我只能告诉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是浓郁的乡情滋润了爱的温馨。

就这样,我沿着故乡五月的走向,寻找村庄的回肠荡气,寻找村庄的缠绵悱恻,骤然发现被生命吟唱的歌谣,早已在深深浅浅的脚印中诉说着一种眷念、诉说着一段远去的故事。

置身于沙枣花飘香的季节,所有的思绪都浸透爱的芬芳,仿佛掌心漫长的等待,总让那张回家的车票变得柔软和潮湿起来。

说不清是怎样的开始,只是当所有的漂泊,有了穿越的感觉,原本那些捧在手中的私语,变得不知所措,那些原本关于春天的话题,却沾满了泥土的气息。

风中的短笛,近了又远了,远了又近了。总也无法抓住记忆的痕迹,村空的土坯房不见了,继而取代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昔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继而取代的是纵横交错柏油路。

小河无语,庄稼无语。唯有了飞翔的各种各样的鸟儿,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用歌声迎接远方归来的游子。

乡情依旧,微笑依旧。唯有时间苍老了父母青春的容颜,唯有岁月压弯了父母不再挺拔的脊背,唯有改革开放点燃了故乡绵长的梦。

是时间改变了岁月,还是岁月诠释了时间,没有人能回答我。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在远方与故乡之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距离早已不是问题,祈祷早已不是理由。

多年后,我才发现原本被远方摇曳的希望,早已浸透了被乡音揉碎的歌谣。其实,在离开家乡的那个瞬间,就已注定农人用一生的光阴,也走不出家园到天地间的路程。

多少年后,我才发现原本被阳光放逐的风景,早已浸透了被炊烟缭绕的情怀。其实,在远方的每一个日子,就已注定诗人用一生的豪迈,也走不出从困惑到渴望的旅途。

散文怀念写作随笔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农民的生活过得比较艰难。多数人家餐桌上,以玉米、高粱、红薯为主,即使精打细算,有时也会青黄不接。为了多弄些口粮,麦、秋季节大田庄稼收割之后,人们多会到地里捡拾遗落。小时候拾麦穗的情形,时常会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呈现。

那时候学校放麦假,尽管还是小学生,但也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当然,拔麦、割麦、打场这样的活干不了,主要任务就是拾麦穗。大人们前面收,小孩们在后面,把遗落的麦穗一棵棵捡起,确保颗粒归仓。

麦收季节,烈日炎炎,空气干热,晒得浑身冒油,却充满欢乐。大人们一边干活一边调侃说笑,我们这帮孩子则边拾麦穗边打闹,还会去逮蜻蜓、追蝴蝶。田间休息,大人们凑在一堆甩扑克,小孩们便在机耕道上画上格子,玩“龙方”“茅屎窖”“三声大炮”之类的游戏。中午饭家家送到地头来吃,在树荫下,烙饼卷小葱、臭鸡蛋,就着井拔凉水,那是儿时最美好的舌尖记忆。

麦地清了茬,生产队才允许个人捡拾麦穗。人们自是不会放过一年中这唯一能补充家里细粮的机会,一早一晚和歇麦晌的工夫,大人小孩全都去到地里,背筐挎蓝,瞪大眼睛四处寻找。男的无论大人小孩,一般都光足赤背。正晌的烈日如火、麦茬似钉,晒得脊背火辣辣的,不小心踩到麦茬上,钻心地疼。然而哪顾得这些,人人心里只想着麦穗,眼里只盯着麦穗。出来一趟,能捡得三两斤便很知足。聚沙成塔,一个麦季下来,也能拾到几十斤。在今天看来,这真的微不足道,可打在那个年代,能解决很大问题。晚上,后背开始针刺般的疼。小孩子肉皮嫩,第二天便脱掉一层皮,但是全然不顾,照样会赤膊上阵。

学校也来“趁麦打劫”,布置的作业中会有一项是拾麦穗,开学时上交,每人至少三斤,超额有奖。这是一场不是比赛的比赛。为了完成任务,争取好名次,上进心强的孩子会起早贪黑,去田间地头,顺拉麦车辙,到麦场旁边,翻麦根堆垛,只恨没有“麦穗探测仪”,不放过任何角落,把遗失的麦穗一株株捡起,将散落的麦粒一颗颗摄起。前三名的同学,能得到一张奖状和笔、本之类的奖励。记得有一年,我为了得到奖励,开学时从家里的粮柜里偷偷搲了一升麦子。奖是得到了,但却被父母惩罚,连吃了三天的红薯面窝头。

转眼几十年过去,如今的乡村已几乎见不到拾麦人。童年拾麦穗的往事,永远封存在时光的隧道里。然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却不应如沉甸甸的麦穗,遗落在人生的旷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