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心得体会

纪实文学《梁家河》个人读后感2021

《梁家河》,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在很多方面都为我们立下了标杆。那么关于梁家河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个人读后感2021,以供参考。
纪实文学《梁家河》个人读后感2021

纪实文学《梁家河》个人读后感

在拿到《梁家河》这本书之前,我已经从微信公众号“陕西先锋”中断断续续地读到了部分内容。读着那些朴实的文字,接触到那些距离我们并不算陌生的生活片段,看到国家领导人回到梁家河,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那种平易就像邻家大叔,没有一丝的违和感,我为我们有这样的党和国家人而感动。

所以,我的第一个阅读体验就是:亲切。

一般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睿智、博学,高入云端,深不可测,不是像我们一样的人,是难以亲近的。能够远远地看习总书记一眼、亲耳听到习总书记讲一句话也是天大的荣幸,更不要说听他讲一句普通人的玩笑话。

但在《梁家河》里,习总书记口中不时蹦出来“随娃”“黑子”“铁锁”这些小名乳名,不是板起脸孔公事公办的态度,不是正襟危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而是俯下身子放低姿态,把自己真正融入乡亲们。这种融入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我在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受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像习总书记这样的共产党员从来都没有离开人民群众,他们自觉地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有这样的“群众意识”,始终扎根群众,始终为了群众,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事业才能取得伟大成功。习总书记离开了梁家河,但他的根还在梁家河,他的情还在梁家河一样的土地上。

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真爱这方土地,自己的目光就会聚焦在这里,力量就会用在这片土地,自然也能得到这方土地人的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真爱学生,真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才能把所有的感情和力量用在教育学生上,然后才能收获成功。

我的第二个阅读体验是:情怀。

梁家河地处陕北的山沟沟里,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艰苦,经常吃不饱饭,外出乞讨是家常便饭。来自北京的知青能够呆得住,这本身就需要极强的毅力。习总书记和其他北京知青不但住了下来,而且做好了扎根陕北的打算。习总书记异于常人的,不是扎根陕北,不是勇于吃苦,而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富于理想,富于情怀。

他爱看书,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看,晚上熬夜看,只要有机会,他就抓起书本就看。有时候为了一本书,可以跑三十多公里的路去借。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习近平,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正是这种非功利的阅读态度,这种富于情怀的生活态度,这种积极思考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造就了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

我由此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一个国家的进步发达,都离不开理想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下开始的。

今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同样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扎根课堂,服务人民。

我的第三个阅读体会是:实干。

《梁家河》中写到,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群众生活,习近平带领村民相继实施了淤地坝、沼气池、铁业社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是为了个人政绩,而是从实际出发,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了实施这些项目,习近平冲在第一线,带头干,领着干,不是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正扑下身子干,不弄虚作假,不花里胡哨,踏踏实实干,结合实际干,比别人吃的苦、流的汗都多。

苦干,或许会得到同情;巧干,才会赢得胜利。

也许习近平会想到失败,也会产生犹豫,但为了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他豁出去了。失败不可怕,不敢实干才真可怕。失败了还可以总结经验重新来过,不敢实干,就永远不会有成绩。这样的领导人,人民才拥护;这样的做法,才能干成事。

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苦干蛮干,按部就班地读教案,讲答案,而不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不是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不会巧干实干,那这个教师就是不称职的。

我的第四个阅读体会是针对这本书的写作的:文风平实。

作为语文老师,对这一点很有感触。从“陕西先锋”里得到《梁家河》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很接地气,是写给老百姓看的。

文字的作用在于表达和交流,要让普通读者读懂。《梁家河》的写作就具有这个作用。这是真正的中国作风,中国风格。文字朴实,风格平易,语言简练,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需要转换一种思维,即学生思维。一切的教学语言,都应该立足于这个思维,首先让学生听明白,能理解。这种做法,往大了说,叫转作风,作风就是教风。只有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才能做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而才能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纪实文学《梁家河》个人读后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封面上的一句话,正如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梁家河是一个缩影,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青春奋斗的生动影像,这里凝聚着大学问、大智慧,读来令人感触颇深。

第一个关键词:读书

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岁月里,读书仍是习近平坚持不懈的事情,是他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他通过读书求知,通过读书修身。他说,“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知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读书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后来习近平带领梁家河人民群众打水坝、建沼气池、建铁业社等等一系列的创新发展,无不与他读书、求知、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有关。

第二个关键词:奋斗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详细记录了习近平15岁-22岁在梁家河奋斗的点点滴滴,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习近平在梁家河入团、入党、党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的政治才能初步显露。他克服种种困难,想方设法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带领大伙打水坠坝,使梁家河村民的粮食产量增产明显;他远赴四川实地考察,力排众议发展沼气,使村民用沼气煮饭、照明;他创新思路,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成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这一件件、一桩桩实事,每件都困难重重,阻力巨大,但习近平用他的韧劲和耐心,一件件解决,一步步奋斗,走出了梁家河的阳光大道。

第三个关键词:群众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梁家河》通篇读完,无不见习近平的群众观。他初到梁家河,便主动融入梁家河,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更懂得团结群众,一碗水端平,一心一意为群众干实事,做好事。他所有的行动都源自于“一心为民”的初心,而他“一心为民”的行动也深深影响着梁家河的群众,这种“鱼水之情”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深思、学习。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奋斗的人生才无怨无悔。《梁家河》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启迪,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和强大力量。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梁家河》精神更显可贵。我相信,它将一直激励着我,不断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纪实文学《梁家河》个人读后感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记述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完后仿佛精神受了一次洗礼,感悟良多。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无论冬天下水打坝,还是建沼气池,他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贴着心”。梁家河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富强,使每一个国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习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扭亏增效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创五星争A级”的年度目标。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读完《梁家河》,我深深的被书中的艰苦奋斗和真挚感情所感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青年人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理想,磨练技艺,增长才干,锤炼作风,成为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为公司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