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其他文案

写作高手教你辨清20组虚词

  写作高手教你辨清20组虚词



“对于”和“对”都是介词,都含有对待、对应和针对的意思,但侧重不同。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写作高手教你辨清20组虚词,欢迎大家阅读。
 

写作高手教你辨清20组虚词

一、“可”和“却”

“可”有时是连词,有时是副词。作连词时,表示意思转折,跟“可是”“但是”相近,语气较轻。例如:“她想安慰妈妈,可又想不出适当的话来。”

“可”作副词时,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含有“实在”“确实”“终于”“到底“等意思,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那道题我可算出来了”。

“可”用在反问句、疑问句中,有强调语气的作用。例如:“这可是你说的?“用在祈使句中,含有“一定”“千万”“必须“的意思,强调祈使语气。例如:“你不听劝告,到时候可别后悔!“

“却”是副词,常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却”单独用在复句里,表示转折。例如:“城不大,风景却很别致。”前分句可以补出表示转折的连词“虽然”“尽管”等。例如:“虽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却”还可以跟连词“但是”“可是”“然而”等同时用在后分句里,表示转折。前后分句的转折关系由连词“虽然”“但“等表示出来,“却”只起协调转折语气的作用。例如:“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有些单位却变了样。”后分句中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然而”“可是”等,一般用在后分句的主语前,而表转折语气的“却”只能用在后分句的主语后。

“却”也可以在单句中表示转折。例如:“这么一种看似平凡的树,却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生命力。”

“却”表示对比时,放在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中间,主要表示对比或对照,略含转折意味,但不明显。前分句不能添加“虽然”“尽管”等词。例如:“工人可尽量在劳保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工作,军人却要在各种天候气象,甚至恶劣环境中练打仗、练生存。”

二、“对于”和“对”

“对于”和“对”都是介词,都含有对待、对应和针对的意思,但侧重不同。

1“对于”的用法

“对于”所含的对待、对应的意思比较明显,即主要表示对主语的判断、描写或叙述,以一定事物为对应条件,从一定事物规定的角度出发。而“对”所含的针对意义、指向意义比较突出。因此,“对于”和“对”有时能互换,有时不能互换。而且,在可以互换的情况下,也有用哪个更妥帖的问题。

▶“对于”引入对事物表示判断、描写或叙述所出发的角度或依据的条件。例如:“对于一个重病未愈的人,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样的考验,对于训练有素的军人算不上什么。”前例是有对应条件限制、从特定角度出发的判断句;后例是有对应条件限制、从特定角度出发的描写句。而这条件或角度分别由“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表示。

“对于”表示对待、对应意义时,同“对(于)……来说(说来)“完全一致。因此,这类句中的“对于”都可换用“对(于)……来说(说来)”。例如:“在冻土地带修铁路,对于铁路建设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这类句子中的“对于”也可以换用“对”。不过,从“对于”和“对”的侧重点看,用“对于”或“对(于)……来说“更合适。

▶“对于”表示行为动作或心理变化的针对性或指向性。如果句子表示的动作行为、心理变化是针对或指向某事物,可以用“对于”引进行为动作对象或目标。例如:“对于他的遭遇,大家都很同情。”这类句子中的“对于”都可以换作“对”,且用“对”更贴切。”对于”和“对”在使用上的细微差别,可以借“对……来说“与之分别对照替换,从而加以判断。

2“对”的用法

▶“对”表示动作行为的指向性,所含针对意义比较突出,常表示动作行为是指向对象本身的,有时相当于介词“朝“和“向”,如“他对那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句中,谓语动词表示具体行为动作。在此前提下,两个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之间只用“对”,不用“对于”。例如,应该说“他对你没意见”,不要说“他对于你没意见”。如果不是这个前提,用“对”不如用“对于”合适。如不要说“姑娘对于小伙笑了笑”。

▶有时谓语是表具体行为动作的,但“对”的后面不是简单的名词或人称代词,而是复杂的名词短语,这时“对”也可换作“对于”,并把“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句首。试比较:把“政府对农民问题很重视“改为“政府对于农民问题很重视”,把“对于农民问题“放在句首:“对于农民问题,政府很重视。”

▶注意:使用“对”或“对于”要弄清是“谁对(于)谁”,不能主客颠倒。例如,“这一课,对我印象特别深“就写反了,应该是“我对这一课印象特别深”。

三、“关于”和“对于”

“关于”也是介词,用于引进动作行为关联或涉及的事物。”关于”和“对于”的区别如下:

▶“关于”主要从涉及的范围的角度引进事物,“对于”则从确定的实体的角度引进对象。例如:“我们讨论了关于年终考核的一些问题。”句中,“关于”表示关涉某一事物的范围,而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本身。所以,“关于”不能换作“对于”或“对”。

▶“关于”和“对于”互换,表达的作用不同。有时很难分辨某事物是从范围角度还是从实体角度引进句中,这时,“关于”和“对于”可以互换,但表达作用不同。例如:“关于修建环城公园的问题,我们讨论了三次。”“对于修建环城公园的问题,我们多次进行了讨论。”前者用“关于”是就讨论的范围说的,后者用“对于”是就讨论的对象说的。

▶“关于”具有提示作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用作文章的标题,具有提示作用。如《关于大城市联合防空作战指挥的几个问题》。”对于”不具有提示作用,一般不能用作文章的标题。

“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用在主语前,也可以用在主语后;“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应该用在主语前。”我就知道这么一点儿关于小王的情况”,句中介宾短语的位置应该调整,改为:“关于小王的情况,我就知道这么一点儿。”

四、“等”“等等”和“什么的”

“等”和“等等”都是助词,都可用在并列的几个词语之后表示列举未尽。”等”与“等等”的区别在于:

▶“等”表示煞尾或总括。”等”有时不表列举未尽,而表示煞尾或总括。这时,“等”后面有对前面并列项计数的数量词语,而“等等”没有这种用法。例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等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等”可以接在表示人的名词后,“等等”不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后。例如。可以说:“昨天,市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等领导同志参加了我们的会议。”不能说:“在会上发言的,有杨帆、郭伟、李锋等等。”“等”可以接在单个名词后,表示还有未说出的人和物;“等等”只能用在并列的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例如:“全面查纠单位在重要目标管控以及季节性事故预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句中的““等”表示未说出的部分。

▶“等等”与前面并列词语之间可以用逗号隔开,例如:“到了新单位,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领导和同事的能力、人品、性格特点,等等,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判断。”而“等”则必须紧接在前边的词语之后。”什么的”表示列举未尽,在意义和用法上跟“等”“等等”有相似之处。可以用在并列的几个词或短语之后,表示列举未尽。例如:“我前些年偶尔写写杂文、随笔什么的。”

▶“什么的”跟“等”一样,可以用在单个词语后,表示还有同类事物没有说出。例如:“今天晚上就把帐篷、被服、照明器材什么的全发下去。”“什么的”强调未列举的事物与已提出的事物属于同类,相当于“……之类”。

▶“什么的”跟“等等”一样,不能用在表示人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什么的”后面也不能有带总括意义的词语,不能有对并列成分计数的词语。例如,“课间休息,大家就玩玩篮球排球什么的。”不能说成“篮球排球什么的球类”。

五、“从而”和“进而”

“从而”和“进而”都是连词,二者的异同如下:

▶“从而”用来引出因前文所述原因或条件顺理成章产生的结果或采取的行动,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例如:“高技术的发展,使指挥员拥有的手段越来越多,从而提高了计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从而”也可以用于目的关系复句,引出表示目的的分句。例如:“矛盾分析,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运动状况,从而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目的分句表示的情况是未实现的。如果把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改为已实现的,“从而”引出的分句就由目的分句变成结果分句。

▶“进而”是后分句单用的连词,含有进层的意思。有时用来引出在已有行为动作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行为动作,有时用来引出在已有结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结果。例如:“学书法要先下功夫练好楷书,打好基础,进而学写隶书、行书,有了较深的功底后,才能放笔写出龙飞凤舞的草书。”

▶“从而”与“进而”有时可以互换。例如:“只要能不断发现错误、缺点,而又能不断改正这些错误、缺点,从错误、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便可以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逐步掌握规律、达到胜利。”“从而”表示的结果是在已有结果“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结果的结果。因此,这里的“从而”可以换作“进而”。

六、“更”和“更加”

▶“更”和“更加”都是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用在含有从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句子里,表示推进一层。例如:“我钦佩他救人的英雄壮举,更钦佩他把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的精神。”“更”用在跟前分句内容直接比较的后一分句。

▶“更”和“更加”都能用于同一事物不同内容的比较。例如:“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也都能用于同一事物、同一方面、不同时段的比较。例如:“她长得更加像她妈妈了。”这类句子表示所述情况是同原来情况相比较的,“她长得更加像她妈妈了”暗含着“她原来长得像妈妈”的意思。“更”还常常用于不同事物在同一方面的比较。例如:“我记的单词多,他记的更多。”

▶“更”有时用于不同事物在不同方面的比较。例如:“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类情况要求前后两个分句成顶真回环形式,其中动词必须相同。如不能构成顶真回环形式,则句子不能成立。所以,不能说“我喜欢看话剧,他更喜欢听音乐”。

七、“何况”和“况且”

“何况”与“况且”都是连词,用于补述或追加理由时,二者可以互换。例如:“思想认识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况且士兵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可塑期,思想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这里的“况且”可以换为“何况”。但是,表示补述理由的“何况”前可以有“更”“又”等副词,此时“何况”不能换作“况且”。例如:“和平时期的军人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更何况我们正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这里的“何况”是表示补述或追加理由的,因前面加了“更”字,“何况”就不能换作“况且”了。

▶“况且”可以用在整句、整段文字前,表示整句、整段文字都是补述或追加的理由。例如:“解决棘手问题现成的模式只能作参考,不能当成‘灵丹妙药’,什么事情处理起来都‘依样画葫芦’是不行的。况且,很多棘手问题都是突发性的。”这里的“况且”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而“何况”一般不用在整段文字的开头。另外,“况且”后可以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把它跟后面的理由隔开,如上例。但“何况”后面一般不停顿,也不用逗号。

▶“何况”用于前后分句内容的比较,表示更进一层,并含有反问或感叹意味。例如:“这副担子对成年人来说也非常沉重,何况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况且”只能用于补述理由,不能表示进层,不含反问意味。

八、“虽然”和“尽管”

1“虽然”和“尽管”的相同点

“虽然”和“尽管”都是用在转折复句前一分句的连词,表示所述内容是已知的、真实的,但在表意上先退让一下,然后用后分句中的“但是”“可是”“却“等表示转折词与之呼应,说出跟前分句意思相反、相对或相背离的情况。例如:“虽然报告会为此推迟了半个月,但效果事半功倍,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用“虽然”引出叙述某种已知的真实情况的分句,预示后分句内容将有转折,后分句用“但“与之呼应,共同表示分句间意思转折的逻辑关系。

再如:“尽管病魔正在威胁我的生命,但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用如火的激情去追寻春天的阳光。”前分句用“尽管”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承认,后分句用“但“与之呼应,表示转折关系。

2“虽然”和“尽管”的区别

▶“尽管”有时可以表示假设某种情况为事实,后分句说出与此相反的情况。例如:“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这里的“尽管”相当于“即使”,既有假设的作用,又有转折的作用。

▶“虽然”既可用在主语前,也可用在主语后。例如:“我虽然不懂她们的语言,但我完全理解她们那真挚的情谊。”“虽然我听不懂她们的语言,但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真挚的情谊。”而“尽管”一般要用在主语前。

▶注意区分连词“尽管”与副词“尽管”。副词“尽管”表示“不受限制”。例如:“你尽管放心,我一定会满载而归。”

▶注意“尽管”与“不管“的区别。”尽管”是用在转折复句前分句的连词,是承认某种确定的情况的;“不管“是表示排除条件的连词。“尽管”相当于“虽然”,“不管”相当于“不论”。

九、“但是”“然而”和“不然”“否则”

1.“但是”和“然而”

▶“但是”和“然而”是在承认前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出下文的。例如:“我知道这不符合规定,但是碍于面子,很难当面拒绝。”“总结是回顾、反思,然而其目标却在前方,是为了走得更好、更远。”以上例句中的“但是”和“然而”引出与前文内容对立的意思。它们也可以引出对前文内容补充的意思。例如:“话不多、声音不高,但是真挚、有力、强烈、感人。”“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更加伟大!“前句中,“但是”后面的内容并不跟前面的内容相对或相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后句中,“然而”引出的内容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并且含有进一层说明的意思。

▶用“但是”或“然而”表示转折的句子,表意重点在“但是”或“然而”之后。”但是”“然而”的后面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此时转折的意思更为明显。

连词“不过”也可以引出与上文意思对立的内容,但语气较轻,转折意味不如“但是”和“然而”鲜明突出。因此,用“不过”表示转折时比较委婉。

2.“不然”和“否则”

“不然”和“否则”都是连词,用于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在对前文内容否定的条件下引出与前文相反的内容,意思是“如果不这样”。例如:“提出问题也要分析,不然,你就不能知道矛盾在哪里。”“大概他的意思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前一例,用“不然”对前面的内容作否定;后一例,用“否则”对前文作否定。“不然”和“否则”后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因为”和“由于”

“因为”和“由于”都是表示原因的连词,有时又是表示原因的介词。

1.作为连词的“因为”和“由于”

“因为”和“由于”作连词时,都可以用在因果复句的前分句里表示原因。例如:“因为工作组的关注点会变,所以要有调整汇报重点的准备。”前分句用“因为”表示原因,后分句“所以”与之呼应,共同表示因果关系。前分句用“由于”时,后分句可以用“所以”“因而”“因此”等。

另外,用“因为”表示原因的分句,可以倒装在表示结果的分句的后面。例如:“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收获和欢乐。”但“由于”引出的原因分句,不能放在结果分句的后面。

“因为”还可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单句的开头。例如:“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由于”不能这样用。

2.作为介词的“因为”和“由于”

“因为”和“由于”作介词时,都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前面表示原因。例如:“由于市场不完善,致使大批假货冲击市场“;“不能因为有错误就冷落他们”。介宾短语“由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原因。表示原因的介宾短语可以用在句首、句中,也可以用在句尾。

此外,“因为”“由于”还常跟“而“配合,构成“因为……而……”“由于……而……”的固定格式。例如:“满园的苹果花因为一场意想不到的风雨而落光了。”“我们不能因为受到一些挫折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在这种格式中,“因为”或“由于”的后面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如前一例;也可以是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如后一例。”由于/因为……”这种格式整个是一种动词短语,前面表示原因的部分是介宾短语充当的状语。

十一、“因为”和“既然”

“因为”和“既然”都可以用在因果关系复句的前分句中。不过,“因为”引出的是实际存在的客观原因,“既然”引出的是理由、前提,是后分句推断结论的依据。例如:“因为情况来得太突然,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既然让你去后进连队当连长,说明组织对你是信任的。”

“因为”和“既然”的另一个区别是,用“因为”表示原因的句子或分句,常常可以放在表示结果的句子之后。例如:“越级办事、越权办事之所以是参谋工作的大忌,是因为它违背了办事程序。”

用“既然”表示理由、前提或推论依据的部分,通常只能作为分句,用在表示结论的分句之前,并且完全不能用在“是“的后边。跟“因为”配合呼应的通常是连词“所以”,跟“既然”配合呼应的是副词“就”“则“等。例如:“既然你认定了自己走的路,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十二、“所以”“因而”和“因此”

“所以”和“因而”都是引出结果或结论的连词。它们的区别是:

▶“所以”可以引出分句,也可以连接句子。例如:“正因为不了解,所以,你认为是原则问题,他却认为不是;你感觉是在坚持原则,他却认为你不尊重他。”

当表示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在前面时,“所以”必须用在后分句或后边句子的主语之前。“因而”只能引出分句,不能用来引出表示结果的句子。例如:“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间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因而”用在后分句的主语前。

用“所以”引出表示结果的分句,可以放到表示原因的分句的前面,这时“所以”必须用在主语后。例如:“它们所以能够这样泰然自若,是因为航道上处处有标记给它们打信号。”“所以”引出的分句在前,“因为”引出的分句在后,“所以”用在主语“它们“之后。这里的“所以”可以换为“之所以”。例如:“趋势判断之所以可行、可信,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因果联系的,有因必有果。”

“因而”引出的表示结果的分句,只能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的后面。例如:“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思维规律,因而也是认识军事现象的思维规律。”

▶“所以”可以用在单句内部,构成名词短语(所以+动词短语)。这个名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例如:“一滴水之所以能奔向大海,是因为融入了江河;一棵树之所以能够枝繁叶茂,是因为植根于沃土。”“之所以能奔向大海“就是“奔向大海的原因”。“所以+动词短语”构成的名词短语,还常作名词“原因”“缘故”“缘由“等词的定语。

▶“因而”和“因此”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因此”可以引出表示结果的句子,“因而”一般只能引出表示结果的分句。例如:“判断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越充分,判断越容易、越准确。因此,为了形成正确的判断,需要提取一定数量的相关信息。”这里,“因此”引出的是表示结果的句子。再如:“观察通常与事物的过程同步进行,因而具有现实性特点。”这里,“因而”用在逗号后,引出的是表示结果的分句。

十三、“如果”和“即使”

“如果”和“即使”都是连词,通常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该分句说的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或条件。二者的区别在于对后一分句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如果”要求后分句的内容是顺承前面假设的条件而产生的情况或结果,要求后分句中有“那么”“就“与之呼应。例如:“如果知识浅薄,业务生疏,分析就缺乏材料,判断就没有标准。”

▶“即使”引出某种假设的情况或条件,后分句不表示顺承这个假设的情况或条件可能产生或推想出的情况或结果,而是表示一种带有转折意思的内容。通常前分句的内容是实际上不存在的,后分句所讲的是实际存在的情况。例如:“决策者即使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在作出决策时,仍然需要参谋军官的辅助。”

▶“如果”可以用在表示某种事实的分句前,对后面的分句起衬托、对比的作用。这种用法使前后分句建立一种依存关系。例如:“如果说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上有了一些成绩,那也是党的培养和老师悉心指导的结果。”

十四、“常”“常常”和“往往”

▶“常”和“常常”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在某段确定的时间内多次发生。例如:“最近,他不知为啥常常迟到。”“他离家不远,但不常回去。”

▶“常”和“常常”表示动作行为发生频率较高。频率是和时间相关的,发生动作行为的确定的时间可以在句中表示出来(如最近“),也可以不在句中明确表示。

▶“常”和“常常”表示的动作行为频率高,可以用于已发生过的动作行为,可以用于未发生的动作行为,还可以用于表示某种规律的情况。

▶“常”可以表示时间长久,作用、意义都跟“长“相当。”常”多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如“常驻代表”“浩气常存”“四季常开”万古长青”,表示时间长久。”常常”没有这种意思,也不能修饰形容词。

▶“常常”和“往往”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出现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反常现象往往是事情发生变化的前兆。”“在军事行动中,根据一般情况制定的行动计划常常被意外情况打乱。”上面两例中,“往往”和“常常”表示的情况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常常”和“往往”可以互换,但用“往往”比用“常常”更强调规律性。

▶“常常”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单纯的多次重复,而不表示有什么规律性。下面例句中的“常常”不能换为“往往”。例如:“小时候,我常常听妈妈讲故事。”“那些天,他的眼里常常噙着泪水。”

▶“往往”适用于述说过去经常发生的情况,“常常”既能用于述说过去,也能用于述说将来或假设的事情。例如:“过去,有的领导机关往往人为地把单项典型搞成全面典型。”“这些年,常常有人劝他没必要这么认真。”“要是这步功夫没有用够,写起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前两例讲过去的情况,一个用“往往”,一个用“常常”;后一例讲假设的情况,用“常常”,这里的“常常”不能换为“往往”。

十五、“又”和“再”

▶“又”和“再”都是副词,都能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前后承接连贯,但“又”用于已然的情况,“再”用于未然的情况。在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前后承接连贯时,其区别是:“又”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的重复,或表示已经实现了的前后动作行为的承接和连贯。而“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实现的重复,或表示将在某一动作行为之后发生另一动作行为。例如:“我考虑了又考虑,计算了又计算,核对了又核对,总算搞完了。”“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已然重复。总之,在表示动作行为承接连贯关系时,“又”强调承接,而“再”强调顺序。

▶“又”有时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或情状变化的循环。例如:“身上已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知有多少回。”“再”一般不这样用。但是,“再”可以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继续。例如:“他不能再等了。”“再”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在一段间隔停顿后的重复,而表示动作行为无时间间隔的持续,意思相当于“继续”。

▶“又”和“再”都可以表示动作情状的积累或补充,其区别是:“又”表示用已成的事实作补充,“再”则表示补充假设的、未然的情况。例如:“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花又多“是事实,是已然的情况。再如:“这片水又清又绿,再添上些游船就更好了。”再添上些游船“是假设,是未然的情况。

▶有时“再”表示补充说明的意思,相当于“另外”“此外”。这时“再”后边的情况是已然的。例如:“我们选他当班长的理由,一是他热心为大家服务,二是他学习成绩好,再就是他有干劲,认真负责。”“又”和“再”都能表示程度之甚,但用法不同。”又”常插在重复使用的形容词中间,且前面通常有“而”。如“这枣花蜜是纯而又纯的”。”再”通常用在形容词前面,有时含有“更”的意思,有时含有“最”的意思。例如:“用'姹紫嫣红'形容这个小花园的景色是再恰当不过了。”(“再”含有“更”的意思)再如:“没有十全十美的典型,再先进的单位也有问题,再优秀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再”含有“最”的意思)

▶“又”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同时发生、性质情状同时存在的并列关系。”再”不能表示动作行为同时发生、性质情状同时存在。例如:“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

▶“又”有时含有转折意味,可以跟“却”“可“等连用,强调转折。例如:“草房搭起来,却又碰到了十二级台风。”“再”不能这样用

▶“再”也有区别于“又”的独特用法。”再”用在动词前,跟“也“配合,含有“无论怎样“的意思,常用于否定。例如:“他再也走不动了。”“到了年底,家里的日子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又”和“再”都可以用在否定副词“不“的前面。”又不……”表示“不……”的已然重复。例如:“小玲又不上幼儿园去了。”暗含小玲曾有过不上幼儿园的情况,这次是以往情况的重复。”再不……”表示“不……”的未然重复或持续,有“永远不……”的意思,否定语气重。例如:“蜜蜂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再”可表示动作行为不重复。”再”可以用在“不“之后构成“不再……”的说法,表示动作行为不重复、不持续,如“我们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又”不能被“不“否定,因为“不“是否定未然情况的副词,与表示已然承接连贯的“又”相矛盾。

十六、“各”和“每”

“各”和“每”都是副词,也都是特殊的代词。

▶副词“各”和“每”表义不同。“各”表示某一整体之内的所有个体分别发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分别具有某种性质特点。例如:“他们两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总是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如“各吹一把号”“各念一本经”。

▶副词“每”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或同一情况反复多次出现的条件,常用在“到”“逢“等动词前,含有“每次“的意思。例如:“我每读一本书,都有许多收获。”

▶副词“每每“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或同一情况经常反复发生,意思同“总是”“往往”相近。例如:“缺乏宏观筹划、系统集成能力,工作安排主观随意,每每陷于事务主义,根子就在于缺乏战略思维能力。”

▶“各”和“每”常易混淆,是因为作为代词的“各”和“每”表义和用法接近。代词“各”和“每”都表示组成一个整体的所有个体,或者说表示一定范围内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所有事物。例如:“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巫山十二峰“是确定的范围,“各峰“是指这个整体中所有的个体。

▶代词“各”侧重表示同时分指组成某个整体的所有个体,意在说明这些个体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例如:“事情难就难在各人有各人的打算,谁也说服不了谁。”“各”重在说明个体事物。

▶代词“每”意在通过个体说明整体的共性。其作用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选取整体中的某一个个体来说明这个整体的共性。例如:“我们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革命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光明磊落的胸怀。”由于是通过个体说明个体的集合,所以常用“都“把所有个体统括起来,形成“每……都……”的格式。

十七、“很”和“太”

▶“很”和“太”都是表示程度的副词,都可以表示程度高,但有区别。”很”和“太”修饰形容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以及一些动词短语时都表示程度高,但“很”表示的程度是客观存在的,而“太”表示的程度含有主观认为的意味和感叹意味。例如:“海岛上当然很艰苦,但我生活得很充实。”“眼下,我们任务太重,工作太忙,你们过些日子再来吧。”

▶“太”有时表示超过主观设想的程度,相当于“过于”。例如:“写文章要用概念明确的字,太冷僻的字不要用。另外,句子不宜太长,段落也不宜太长。”

▶“很”可以单独用在“得“后面充当补语。例如:“好得很”,“忙得很”。“太”不能单独充当“得“字后面的补语。

十八、“最”和“极”

▶“最”和“极”都是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最”含有比较意义,“极”不含比较意义。例如:“我喜欢浓颜重彩的牡丹,更喜欢庄重淡雅的荷花,但最喜欢的是那千姿百态迎霜斗雪的寒菊。”句中的“喜欢”“更喜欢”“最喜欢”,在程度上一级比一级高。“最”表示的程度,是跟同类情形相比较,并超过其余,达到顶点的程度。在比较中,“最”表示的程度总要超过其他副词表示的程度,跟“极”比较时,也要超过“极”所表示的程度。例如:“哈密瓜当然是极甜的一种瓜果,但却不是最甜的瓜果。”

▶凡是完全不含比较意思而只单纯表示程度时,可以用“极”而不能用“最”。例如:“晚上,他回到车厂,身上已极疲乏。”例中的“极”不能换为“最”,因为整个句子不含比较意义。

▶“最”可以表示一组事物达到“极端“或“顶点“的程度。”最”表示的“极端“或“顶点“的程度不是绝对的,用来作比较的,可以是单个事物,也可以是成组的事物。因此,达到“最”的程度的可能是一个事物,也可能是一组事物。例如:“昆明最有名的三种花是茶花、杜鹃花,还有报春花。”用“茶花”“杜鹃花”“报春花“作为一组事物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达到“最”的程度的是这一组事物。“最”可以这样表示比较的结果,因此有“最……之一“的说法,表示达到“最”的程度的一组事物中的某一个事物。例如:“要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

▶“最”可以用在一些抽象名词前,如“这是最关键的一场球赛”。”极”不能这样用。

▶“最”可以用在方位词的前面,表示某个方位的极端,如“那本词典在书架的最上头”。”极”不能这样用。

▶“极”可以用作补语,“最”不能作补语。例如:“景色美极了”“疲倦极了”“愤怒极了”。

▶“最”和“极”都可以用在“之“的后面,成为“……之最……之最(之极)”的格式,如“世界之最”“无耻之极”。

十九、“一直”和“始终”

“一直”和“始终”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没有变化、没有停顿、没有中断。

▶“一直”和“始终”都可以用于表示过去的动作行为不变化、不停顿、不中断。例如:“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无论遇到什么干扰,始终保持军事训练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一直”和“始终”都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某种动作行为不停顿、不变化、不中断。例如:“我打算十月份到杭州探亲,一直住到年底。”“衷心希望你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地面对荣誉,始终把荣誉作为前进的动力。”

▶“始终”更强调动作行为在某一有头有尾的完整过程中持续不断,稳定不变,这个过程可以是已然的,也可以是未然的。”一直”不关心事情的开始或结束,只表示动作行为自身持续不断、稳定不变的某一段过程。因此,“一直”后面可以接表示一段时间的补语,“始终”后边不能有表示时间的补语。试比较:“这场雪一直下了三天,还没有停。”“这场雪自始至终下了三天。”前句“一直”只表示“下雪“的情况持续了三天,而不管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后句,动词“下“的后面虽然有时间补语“三天”,但由于句中有“自始至终”,这“三天“明显是有头有尾的时间过程。

▶表示时间界限不同。”一直”可以跟“到“结合,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界限,“始终”本身就表示一段有限的时间,因此不能跟“到“结合使用。如“会议一直开到深夜“;“这一夜他无论如何睡不着,一直到天亮也没合眼”。这里的“一直”后面有“到”配合,不能换为“始终”。

▶“一直”还可以表示方向不变,“始终”没有这种作用。例如:“他牵着牛,拉着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最后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二十、“已经”和“曾经”

▶“已经”和“曾经”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都可以表示动作在说话之前发生,但又有区别。”已经”和“曾经”都可以拿说话时间为依据,表示动作行为在此前发生。但“已经”修饰限制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说话时可能中止或结束,也可能仍然持续或存在。”曾经”修饰的动作行为或性质情况,到说话时肯定不再持续或存在,而是早就结束了的。例如:“午餐已经摆上餐桌,飘出缕缕清香……”这里的“已经”表示情况到说话时仍然存在。而“他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这里的“已经”表示说话前发生的情况在说话前就已中止或结束。再如:“五十九年前,红军北上抗日曾经路过这里。”这里用“曾经”表示说话之前有过的动作行为。

▶“已经”和“曾经”都可以拿说话以前的某个特定的时间或某一情况为依据,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是在那个时间或那件事情之前发生或存在的。例如:“他二十二岁那年,就已经发表了长篇小说。”“刚上岛时,他也曾经动摇过、迷茫过。”

▶“已经”还可以用将来的某一时间或某一情况为依据,表示动作行为或情状,在将来某一时间或某一情况之前就可以出现或完成。例如:“三十年后我们再聚会时,恐怕大家早已经成了银发皓然的老人了。”而“曾经”不能以将来的某个时间或情况为依据。

▶“已经”可以表示在某一认定的时间之前事情达到的数量或程度。”已经”后面可以直接连接数量词,表示在某一认定“时间“之前,事情达到的数量或程度。例如:“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〇五年,到现在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但“曾经”不能这样用,不能说“曾经一千四百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