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简历馆

位置:首页 > 热点 > 党建文案

对绩效审计立项原则的思考

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以较少的价值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使用价值。它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也是审计机关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而绩效审计立项原则的确定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前提。为此本文拟就绩效审计立项的原则作以初步探讨。

对绩效审计立项原则的思考

一、绩效审计立项应把握的原则

审计立项又称审计项目的选择,是审计组织确定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事项的过程。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应围绕审计目标,结合本地实情,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是指审计的事项对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程度。我国政府每年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财政性资金和实施了许多投资项目,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价值载体。但如果全面对其进行绩效审计,一是条件不具备,二是审计力量也不允许,必须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财政性资金和项目进行审计。第一、应着力对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较强的牵涉国计民生的重点专项资金或项目进行审计。如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较多的精准扶贫资金、移民搬迁后扶资金、社保资金、教育资金、救灾资金等民生资金,都是政策性非常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的资金项目,应重点纳入审计监督范围,要将重点专项资金或项目作为绩效审计的突破口;
第二、要把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群众非常关心、耗用社会公共资源比较大的重大决策项目、工程建设资金项目等作为重点审计对象;
第三、要突出对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如围绕自然资源和环保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审计。

(二)增值性原则。由于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降低经营、管理、投资的风险,促进审计对象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要通过审前调查,重点选择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审计增值空间大的资金、项目进行审计。第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较大的事项;
第二是存在隐瞒截留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在资金使用方向上有严重违纪问题的资金、项目;
第三是存在重大决策失误、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项目;
第四是因管理模式或管理体制等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或可挖掘潜力较大的资金项目。由此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促进提高国有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更好地实现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三)可行性原则。根据审计主体、客体的条件,内部和外部环境情况,判断是否能实现审计目的。第一、衡量用于某审计项目的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主体自身的能力结构是否能保证该审计项目的完成,达到审计目的的程度有多大;
第二、是否具有能够衡量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效益的尺度,也就是要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事实、界定经济效益质和量的标准,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计划、预算、定额和合同以及有关科学计算的数据等,做到有标则审,无标不评。

二、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绩效审计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绩效审计应突出对有绩效问题需要解决的事项立项开展绩效审计,影响绩效的原因往往有几个重点因素,而每个重点因素中往往又有几个关键点构成,因此项目选择在审视全面的同时,应有一定的侧重点,即侧重对某一项资金某一个环节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有较大挖掘潜力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要先易绩后难,循序渐进进。

(二)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一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并不一定都集中在一个时期全部显现出来,有些投资或项目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过程才分阶段的先后显现出来,一般经济性显现在前,而效率性、效果性表现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对资金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对某些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在若干年内应适当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对资金、项目实行全程跟踪问效。

(三)绩效审计项目选择要立足于一定的行业性。绩效审计是一项建立在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的高层次审计,但比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宏观性更强,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绩效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选择项目时,可集中围绕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系统的某一项资金开展审计,从源头入手,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法规政策为依据,重点查处层层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及损失浪费的问题,促进资金更好地用于项目建设。项目选择要注重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以此更好地提高绩效审计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标签:立项 绩效 审计